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繪圖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覺更自在、解放,可以減少反覆的動作,和電腦的互動更人性化。」專注創作Wacom 持續開發專業繪圖板的左手操控自訂功能,使用者可精簡工作流程,提升生產力。Intuos5 具備自訂快速鍵(小型尺寸有六個,而中型與大型尺寸有八個)和一個觸控環,可切換四種功能,使用者輕鬆點選常用的捷徑和修正器,減少對電腦鍵盤的依賴,同時增加生產力。左右手通用的設計,無論慣用右手或左手,只要將繪圖板旋轉 180 度,即可輕鬆使用快速鍵和觸控環。Intuos5 配備快速顯示畫...
陳千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俘,輾轉於南洋群島的戰場與集中營,直到戰後一年的1946年才被遣返台灣。這次戰火經驗,不僅在陳千武的左手臂上留下永遠的傷痕,同時也一輩子烙印在這個殖民地子民的心中。  1967年起,以此太平洋戰爭經驗,陸續創作一系列小說,1984年集結出版《獵女犯》,1999年改版為《活著回來—日治時期台灣特別志願兵的回憶》就是記錄這段台灣志願兵的太平洋戰爭經驗,同時也是一個作家對戰爭、人性,以及生命本質最深沈的思索。作品以詩為主,兼及小說評論。詩作富有強烈的歷史意識和現實批判精神,其詩作發表於《藍星》、《創世紀》、《笠》等詩刊。  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擊。《說文解字.手部》:「抌,深擊也。」清.段玉裁.注:「刺客列傳:『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揕即抌字。徐廣曰:『一作抗。』按:抗乃抌之訛耳。」《列子.黃帝》:「攩㧙挨抌,亡所不為。」
插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手肘彎曲,手掌扶腰的動作或姿勢。如:「排隊時前排同學左手插腰,向右看齊。」
無可如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報將軍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軻曰:「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秦王必喜而善見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抗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將軍豈有意乎?」樊於期2>偏袒扼腕3>而進曰:「此臣日夜切齒拊心4>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刎5>。太子6>聞之,馳往,伏屍而哭,極哀。既已,無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列傳.屈原》、《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列傳.溫舒》。 (2) 樊於期:?∼西元前227,戰國時秦將。避罪於燕,得燕太子丹之庇護,後因荊軻欲替太子丹殺秦王,希望得其首級以入秦,遂自刎而死。 (3) 偏袒...
左撇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稱慣用左手的人為「左撇子」。《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第五四回:「王明伸出手來,又把個左手去接筆。番官道:『原來你是個左撇子。』」也稱為「左撇捩」。
無如之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報將軍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軻曰:「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秦王必喜而善見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抗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將軍豈有意乎?」樊於期2>偏袒扼腕3>而進曰:「此臣日夜切齒拊心4>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刎5>。太子6>聞之,馳往,伏屍而哭,極哀。既已,無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列傳.屈原》、《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列傳.溫舒》。 (2) 樊於期:?∼西元前227,戰國時秦將。避罪於燕,得燕太子丹之庇護,後因荊軻欲替太子丹殺秦王,希望得其首級以入秦,遂自刎而死。 (3) 偏袒...
道貌凜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道貌岸然」之典源,提供參考。 敦煌變文《維摩詰經講經文》(據《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二》引)光嚴1>整行之次2>,忽見維摩3>,道貌4>凜然5>,儀形畾落6>。右手掌拂塵之麈尾,左手擎化物之寒笻,萬莖之鶴髮垂肩,數寸之雪眉覆目。道眼,天上之雲霞;歷歷星冠,奪人間之皓月。遙望而清風宛在,鶴處雞群;近觀而光彩射人,龍來洞口。 〔注解〕 (1) 光嚴:菩薩名。 (2) 整行之次:即「整行次」,打點、整理行旅之處所。 (3) 維摩:為佛陀之在家弟子,乃中印度毘舍離城之長者。精通大乘佛教教義,修行高遠,雖出家弟子猶有不能及者。亦稱為「維摩詰」、「無垢稱」等。 (4) 道貌:修行者的容貌。...
一刀見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陶侃上廁所時,看見一個身穿紅衣、包著頭巾的人,說他以後會做到八州都督的官位。另外一個看相的人,也說他左手中指有一條垂直的指紋,將來地位會非常尊貴、崇高,會得到「公」的爵位。陶侃就用針刺破手指,鮮血噴灑到牆壁上,居然形成了一個「公」字。再用紙包裹手指,而「公」字竟愈發明顯。陶侃後來果真當了八州的都督。這是關於「一針見血」的一段故事。後來「一針見血」這句成語當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但已和此典故無關,轉用字面義,表示一針下去,血即湧出,用來比喻言論簡潔透澈,深中肯綮,如梁啟超的《飲冰室合集.文集六.盧梭學案》:「案此論可謂一針見血,簡而嚴,精而透矣!」
桓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俘,輾轉於南洋群島的戰場與集中營,至戰後一年,一九四六年,被遣返台灣。這次戰火經驗,不僅在陳千武的左手臂上留下永遠的傷痕,同時也一生烙印在這個殖民地子民的心中。一九四六年六月,即吳濁流創刊(台灣文藝)之後兩個月,陳千武鑒於台灣新詩園地的缺乏,與中部作家詹冰、林亨泰等人創設「笠詩社」,發行同人雜誌(笠詩刊),為戰後本土詩社的先聲,至今仍在持續發刊中。一九七六年,陳千武創辦台中市文化中心,成為台灣各地文化中心的濫觴,該中心其後改稱<文英館>,改名後,陳千武仍然擔任館長,至一九八七年退休。退休至今,陳千武仍然創作不輟,履行著...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