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9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67.686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溝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溝通目錄1 理論2 溝通的要素3 關鍵字4 參考書目 理論溝通具有許多解釋,根據賽蒙之解釋乃是組織中的某一分子,將其決定前提傳達給另一份子的歷程,而在國內學者黃昆輝的解釋中提到,溝通是經由語言或其他符號,將一方的訊息、意見、態度、知識、觀念乃至情感等,傳至對方的歷程,因此根據上述兩位學者的說明中,大致可分析出幾項溝通的重點,首先,溝通必須是由至少一人以上之行為,再者兩者必然產生互動,最後雙方訊息達到傳遞的結果。(註1) 溝通的要素以下根據Krone...
牡丹社事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871年有艘琉球貢船前往日本朝貢,朝貢後的歸途中,因遭受劇烈風雨的襲擊,失去動力漂流至牡丹社(今屏東的牡丹鄉)擱淺,漂民們遂於此登岸欲尋求援助,求助不成卻遭受殺害,日本因而出兵攻打台灣南部原住民部落的軍事行動。此事件在台灣的歷史教科書中,稱之「牡丹社事件」、「台灣事件」 ,而日本方面則稱為台湾出兵或是征台之役。目錄1 壹、背景1.1 一、清政府的治台政策與態度1.2 二、日本政府明治維新後的野心1.3 三、八瑤灣事件2 貳、經過3 參考資料 壹、背景 一、清政府的治台政策與態度1、消極態度:1683年,清廷由施琅領軍終...
社會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lization),係指個人為了未來將進入某一社會(或團體)而學習該社會(或團體)之價值、信念與行為的歷程。其主要目的是協助個體轉換進入新的社會地位或團體之中。教育過程為最佳的代表。 再社會化當個體所擁有的某些社會經驗會妨礙他扮演新的社會角色,或是對社會適應造成負面影響時,個體就需要接受再社會化。再社會化(resocialization)係指「學習新價值觀、信念和行為模組的歷程」。所謂「新模組」是指「不同於個體既有經驗之新的態度和行為模式」 教育與...
象徵暴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溝通基本上是一種制性文化傳遞的過程。因之,人們可以將教學行動視為一種教學溝通的過程,而在這教學溝通的歷程中,卻常出現以武斷的力量灌輸一種強制性的文化,進而使得教學歷程產生文化再製的現象。進一步地說,「象徵暴力」是透過各個團體及階段間權力關係來執行,宰制的團體及上層階段運用其既得的權力關係來灌輸強制性的文化。再者,在教學行動中,「象徵暴力」不一定只透過外在看得見的方式來進行並灌輸強制性的文化;而是可能以其他看不見得方式來進行強制性文化的灌輸,如:進行意識形態的控制。所以,象徵暴力具有有形與無形的樣態,而象徵暴力的行動亦有...
繪本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答案。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挑選適合其身心發展的繪本,並在傳達故事內涵的過程中,重視學生主動建構概念的歷程。 台灣著名繪本作家與繪本教育推手畫家 幾米「台灣兒童圖畫書教父」 鄭明進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蘇振明 教授台灣兒童文學領域專家 曹俊彥
約學習理論的說法,這是經由操作制約的過程習得的,這種現象是由動物實驗中所發現的,動物可以經由操作制約的歷程,學習到某些要求的行為,但若訓練時處罰的打擊太重,可能使牠感覺到永遠無法逃脫,這時縱使停止打擊,牠反而不願逃脫,稱之為學習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塞利格曼認為長期陷入被動與無助情境下的人,他們學到的是無力改變現狀的無可奈何,放棄採取任何有建設性的行動。當個體學習到行為與結果是無關的,換言之,不論採取任何行動,都不可能對結果有所改變時,有可能就會放棄嘗試,而這種使個體變得退縮或似乎只能接受任...
歷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經歷體驗。《官話指南.卷三.使令通話》:「他原來是我們的街坊人,很聰明,可是向來沒當過跟班的,所以得叫他慢慢兒的歷練歷練纔行哪!」
語氣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能的角度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教學碩士論文。2.孫錫信,1999。《近代漢語語氣詞—漢語語氣詞的歷史考察》。北京:語文出版社。3.齊滬揚,2002。《語氣詞與語氣系統》。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4.儲誠志,1994。〈語氣詞語氣意義的分析—以「啊」為例〉。《新視角漢語語法研究》。趙金銘主編。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頁355-368。
琥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書名。由英國女作家溫索爾所作的歷史小說,以十七世紀的英國為背景,描寫復辟前後英國人的各種生活層面。書中女主角名琥珀,意謂如寶石琥珀般閃爍著懾人的光澤,故書名《琥珀》。
史金納(Skinner)的操作制約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二、操作條件作用實驗者就個體在刺激環境中自發性的多個反應中,選擇其一家以強化,從而建立刺激→反應連結的歷程。他解釋決定個體操作性反應的因素時,採用強化取代獎賞的意義。凡是能使個體操作性反應的頻率增加的一切安排叫強化,產生強化作用的刺激稱強化物。史金納箱----簡單而涵義複查的儀器。說明個體的一切行為改變(指學習),乃是決定其本身對環境適應的結果是受甚麼控制的、是沒有自由的。在教學上的應用:根據史金納操作條件用學習理論發展出。1. 編序教學。2. 電腦補助教學。3. 精熟學習。4. 個人化系統教學。 一九六零年代有名的行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