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5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飢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飢餓、口渴。《左傳.昭公四年》:「杜洩見,告之飢渴,授之戈。」《漢書.卷四九.爰傳》:「會天寒,士卒飢渴。」
晁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可是,前154年,吳王劉濞會七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起兵叛亂,史稱七國之亂。而當時的宰相袁告訴景帝說,七國是為了晁錯而起兵的,只要殺了晁錯,諸候們就會息兵。所以,晁錯就被腰斬於東市。但是七國並不退兵,最終漢朝廷不得不出兵才平息叛亂。漢景帝事後對於錯殺晁錯懊悔不已,而且其處決過程幾乎在當時就遭指責。司馬遷的《史記》書「上令晁錯衣朝衣斬東市」,而班固的《漢書》則直書「乃使中尉召錯,紿載行市,錯衣朝衣,斬東市」,說明晁錯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騙到刑場立即腰斬的。 哲學觀點研究張恢、申不害、商鞅的法治學說。 著作《...
起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起之於家而任官職。古代指由平民出身而晉升為官員。《史記.卷一○一.袁鼂錯傳》:「建元中,上招賢良,公卿言鄧公,時鄧公免,起家為九卿。」《晉書.卷四二.王渾傳》:「年二十,起家拜中書郎。」
身敗名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身敗名裂」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身敗名裂」原作「身名裂」,而「身名裂」又從唐.司馬貞《史記索隱》中〈袁鼂錯列傳.述贊〉「悲彼二子,名立身敗」一語轉化而成。「身敗名裂」是說一個人地位喪失,名譽毀壞,遭到澈底失敗。「身名裂」出自宋.辛棄疾〈賀新郎.綠樹聽鵜鴃〉詞,當時辛棄疾的十二弟茂嘉,因獲罪而被謫放,辛棄疾在這首詞中寫了五個古時生別離的故事,藉以發洩心中的悲痛。其中:「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寫的是李陵與蘇武別離的故事。「將軍」指李陵,他與匈奴多次對戰,卻因得不到後援,不得已投降匈奴,於是「身名裂」。李陵與蘇武原是故交,在此一別即永離,是多麼悲痛的情景。後來...
醇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濃烈精純的美酒。《漢書.卷四九.爰傳》:「乃悉以其裝齎,買二石醇醪。」《儒林外史》第七回:「琴瑟琵琶路上逢,一盞醇醪心痛。」
內湖區文湖國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宇,在在顯示兼具傳統與創新之美。。花團錦簇的庭園:校區花木扶疏,操場廣植草皮,庭園花團錦簇,處處綠意然。。創新多元的學習空間:人性化的班級教室、設備完善的各類型專科教室、寬敞的休憩迴廊、露天階梯劇場、多功能演奏會議室....真是溫馨的學習場所。。新穎實用的教學設備:中央飲水系統、班級有電風扇或冷氣、多頻道電視教學系統、圖書室豐富的藏書,暨充實的各種教學設備。。 軟體設施經營化的行政領導:營造良好的組織氣氛,使全體師生喜歡文湖、愛文湖。 卓越的教學品質:以活潑多元的教學方式,貫徹正常化教學外,創新寒暑假作業,舉辦圖書館書...
英法百年戰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諾曼第。他們後來建立了諾曼第公國。1066年,諾曼第公爵征服者威廉渡海征服英格蘭。其後150年內,格魯-諾曼貴族說著法語統治英格蘭和諾曼第。1216年,他們失去諾曼第,但在百年戰爭於1337年開打時,仍然控有法國英吉利海峽沿岸一些地區。14世紀時,法國人想趕走仍然盤據西南地區的英格蘭人,統一法國。後者則非但不肯,還想奪回其祖先的土地,如諾曼底、曼恩、安茹等。兩國另因法蘭德斯的貿易糾紛,加深彼此的衝突。該地位於法國北疆,表面隸屬法國,實際獨自行政,且與英格蘭有很多羊毛貿易。 公元1327年,英王愛德華三世登基。他認為自...
國立民雄農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板樹外,又分別向嘉義林業試驗所價購及嘉義縣政府無償取得一千株以上樹苗,自行培育栽種,現在學校已是綠意然,充滿生機與欣欣向榮的景象,實有助學生品格之薰陶。民國八十三年八月籌畫興建美侖美奐之行政大樓:一以擴大各種集會與溝通活動層面,二以提升行政效率。並設立供師生回顧與展望之校史室。另在教學方面,遴聘優良農工教師參與教學行列,加強專業及技能科教學,使本校學生參加全國技藝競賽、技術士檢定與四技二專升學考試之及格率入學率,逐年皆有提高。訓導方面,重視校園倫理,灌輸學生民主法治精神,並敦請全校同仁發揮教育的大愛,教導學生,使其向上...
傳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遞、運送。《史記.卷一○一.袁鼂錯傳》:「及棘蒲侯柴武太子謀反事覺,治,連淮南王,淮南王徵,上因遷之蜀,轞車傳送。」《紅樓夢》第七四回:「這話若果真呢,也倒可恕;只是不該私自傳送進來。」
暖和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溫暖的樣子。如:「暖和和的陽光普照大地,綠意然的草木,迎接春的到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