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467 ms
共 13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中美髭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teronotus parnellii (Gray, 1843)
本屬動物下唇有板狀突出與小乳狀突,頭軀幹長 4~7.7公分,尾長1.5~3公分,前臂長3.5~6.5公分;本種雄性成體體重20.4公克,雌性成體體重19.6公克。本種雙翼在身體兩側,背部無裸毛。
墨西哥到玻利維亞北部與巴西中部、古巴、牙買加、波多黎哥、千里達等。
主要棲息在森林潮濕處,棲所以洞與坑道為主,雌雄蝠大部分時間分地而居;食物以鱗翅目與鞘翅目昆蟲為主;通常在春夏季生殖,一胎產1仔。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翼手目(Order Chiroptera)
髭蝠科(Family Mormoopidae)
|
一色氏古蝠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色氏古蝠蛾 / 後黑古蝠蛾 (Ogygioses issikii)是古蝠蛾科(Palaeosetidae)的成員。本種的前翅為黃褐色底,亞外緣有一條白帶,翅面佈有許多外有黑線的白斑;後翅基部灰白至乳黃色,其餘部分為黑色。古蝠蛾科目前已知四屬九種,台灣目前被紀錄有一屬三種。
|
臺灣狐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灣狐蝠是臺灣最大型的蝙蝠,身體背部和腹部毛色為暗褐色,頸肩部有一環金黃或乳白色的短毛。頭顱大型,眼睛大而亮,吻端突出,鼻型似犬狐類之鼻部,但耳殼相對小型而呈卵圓形,不具耳珠或迎珠。前肢與掌骨、指骨間之皮膚延長特化形成飛膜,前肢第一、二指均有爪,第二指有爪為大蝙蝠科之特徵(相對於其他蝙蝠科的種類);後肢具五趾均有爪。沒有尾巴,雙腿間的股間膜不發達。頭體長約20公分,前臂長12至14公分,雙翼展開可達一公尺長,體重600至800公克。齒式:門齒2/2,犬齒1/1,前臼齒3/3,臼齒2/3;全部的牙齒數有34顆。
|
隱姬管鼻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頭體長3.8~4.3公分,尾長3.2~3.4公分,前臂長2.8~3.1公分,體重:3.5~5.7公克。小型食蟲性蝙蝠。鼻吻部突出呈短管狀,鼻孔開向兩側。毛基部黑色,中段灰白色,末端黃褐色,顏色分三層。背部有淺黃色長毛,金屬光澤不明顯,腹毛底層黑色,上端則為白色或淡褐色。耳殼橢圓形,後緣有微弱缺刻;耳珠披針型,末端微幅向外側彎曲。膜接於指節基部。齒式:門齒2/3,犬齒1/1,前臼齒2/2,臼齒3/3;總齒數=34。
|
大矛鼻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hyllostomus hastatus (Pallas, 1767)
本種體型大,單純的矛形鼻葉,下唇V字型溝槽旁有症狀突,雙耳分得很開,尾短,雄蝠喉腺發達;頭軀幹長10~13公分,尾長1~2.5公分,前臂長8.3~9.7公分,翼展45.7公分,成體體重50~142公克。背部毛色由深褐、黑褐、灰、紅棕到栗褐色都有,腹部顏色較淡。
瓜地馬拉到巴拉圭與巴西東南部、千里達。
棲息地包括森林或開闊地,近水源處或乾燥地區,棲所包括洞穴、坑道、樹洞和建築物;群居性,聚集隻數可達數千隻,但其中又分為多個由1隻雄蝠及最多可達30隻的雌蝠妻妾及幼蝠組成相當穩定的小群,以及雄蝠組成較不穩定的單身漢群;傍晚時外出到1~5公里處覓食,以昆蟲與小型脊椎動物為食,不同的優勢雄蝠與雌蝠群各有其覓食範圍。生殖期約在10~2月,幼蝠約在4~5月出生,出生時體重約13公
,6週後可開始飛行,2個月後可獨自外出,幾個月後即播遷出去,不同群的雌性幼蝠再組成新的妻妾群。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翼手目(Order Chiroptera)
美洲葉鼻蝠科(Family Phyllostomidae)
|
南美鬼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Diclidurus albus (Wied-Neuwied, 1820)
本屬動物體色為白色或白中帶灰色,翼膜亦為白色,翼上無腺囊;眼大、耳短圓,尾較尾膜短,後端自尾膜向上伸出,尾伸出尾膜處有一囊狀構造;頭軀幹長5~8公分,尾長1.2~2.5公分,前臂長4.5~7.3公分;本種雄性成體體重14.9公克,雌性成體體重16.2公克。
墨西哥南部到巴拿馬,哥倫比亞、厄瓜多、祕魯東部、委內瑞拉、蘇利南、巴西北部與東部、千里達。
主要棲地為熱帶雨林、熱帶乾落葉林、半落葉林、椰林,也可在干擾地發現,棲所主要是棕櫚葉下方,有時有季節性遷移。一年當中大部分時間單獨棲息,生殖時1隻雄蝠會與1~4隻雌蝠住在一起,彼此相距5~10公分,交配期大約在1~2月,雌蝠一胎1仔。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翼手目(Order Chiroptera)
鞘尾蝠科(Family Emballonuridae)
|
印度蝠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前所記載之姬蝠魟(Mobula mobular )為本種之同種異名。體盤寬,形狀呈菱形,體盤寬為體盤長1.8-2.2倍,頭寬且體盤前部邊緣有輕微凹陷,頭部兩邊有像鰭狀肢的肉質的突出物或頭部的鰭。眼睛及出水孔位於頭側邊超過頭鰭的地方,出水孔小,大小與瞳孔相當,嘴巴在兩頭鰭之間,位於頭部之腹測。牙齒小且多列。背鰭位於尾巴的基部腹鰭前端,不超過體盤後緣。尾巴纖細如鞭,上無刺分布,較體盤長短,皮膚平滑。(陳柔蓉、林沛立2012/11編寫)
|
金黃鼠耳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金黃鼠耳蝠為中型的蟲食性蝙蝠。臺灣的蝙蝠毛色通常以黑、灰、棕色居多,因此身體毛色呈鮮黃色或淺棕色的金黃鼠耳蝠就顯得相當亮麗而特別,其腹面顏色相對較淡。鼻部單純,耳殼呈橢圓形,耳珠長而尖細。前肢與掌指骨均特化伸長,連接皮膜形成雙翼,飛膜暗褐色,指間膜為黃色,對比明顯;前肢僅拇指有爪,後肢具五趾均有爪。頭軀幹長5至6.4公分,尾長4.6至5公分,前臂長4.5至5.5公分,體重14至18公克。齒式:門齒2/3,犬齒1/1,前臼齒3/3,臼齒3/3;全部的牙齒數有38顆。
|
臺灣長耳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頭體長3.8 ~ 4.5 公分,尾長 4.3 ~ 5.4公分,前臂長 3.7 ~ 4.1 公分,體重5~8公克。身體毛色深棕至黑色,末端為黃褐色。鼻部單純;耳殼大型,為長橢圓形,僅較體長略短,耳珠亦長,呈寬長之三角形,略短於耳殼之二分之一。相對於體型,台灣長耳蝠的耳殼和耳珠是台灣產蝙蝠類中最大型者。股間膜以尾椎骨為中線,具v字型之橫紋。前肢與掌指骨均特化伸長,連接皮膜形成雙翼,飛膜暗黑色;前肢僅拇指有爪,後肢具五趾,均有爪。齒式:門齒2/3,犬齒1/1,前臼齒2/3,臼齒3/3;總齒數=36 。
|
蝙蝠毛刺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英名Bat Dark fingered crab, Hairy Bat Crab, Hairy Crab, Teddy-bear crab。全身包括附肢的背面密生土棕色的長剛毛,生長在頭胸甲邊緣及步腳背面的剛毛較長,頭胸甲寬約3至4公分,呈扇形,寬度約為長度的1.4倍,前半部隆起,後半部凹入,前額分成兩葉,前緣下傾,眼窩小,具有兩條凹縫。前側緣含眼窩外齒具有4齒,以最後一齒最為尖銳。螯腳左右不等大,掌部的內側、外側面下半部和腹面光滑無毛,具有珠狀的小顆粒,較大的螯腳鉗指的咬合處有3至6顆不規則的齒,較小的螯腳鉗指的內緣呈鋸齒狀。步腳扁平。鉗指呈黑色至黑褐色,掌部裸露的部分呈白色。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