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5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234.416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分手、離別。唐.韓愈〈祭河南張員外文〉:「兩都相望,於別何有,手背面,遂十一年。君出我入,如相避然,生闊死休,吞不復宣。」宋.秦觀〈寄張文潛右史〉詩:「手亭皋纔幾月,春風已復動林塘。」
2.排泄大小便。《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一:「何道就乘此機會,走到女牆邊,月亮去處,假意手。」《紅樓夢》第二八回:「少刻,寶玉出席手,蔣玉菡便隨了出來。」也作「手兒」。
3.決、處理。《水滸傳》第三九回:「我教仁兄一著手,未知如何?」《喻世明言.卷一九.楊謙之客舫遇俠僧》:「這惡物是老人化身來的,若把這惡物打死在這裡,那老人也就死了,恐不好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釋、說明。《史記.卷六○.三王世家》:「謹論次其真草詔書,編于左方,令覽者自通其意而說之。」《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九:「如今既有這十二字謎語,必有一個說。雖然我自家不省得,天下豈少聰明的人?不問好歹,求他說出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講導讀。如:「出版社決定邀請學有專精的人士來讀這套叢書。」
2.破通讀。如:「河南安陽發現了幾萬片甲骨,上面的文字要靠古文字學家才能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除兵陣的圍困。唐.李嶠〈箭〉詩:「漢甸初收羽,燕城忽圍。」《三國演義》第三二回:「從大路去,曹操必有伏兵,可取小路,從西山出滏水口去劫曹營,必圍也。」
2.除受窘的困境。《晉書.卷九六.列女傳.王凝之妻謝氏傳》:「凝之弟獻之嘗與賓客談議,詞理將屈,道韞遣婢白獻之曰:『欲為小郎圍。』乃施青綾步鄣自蔽,申獻之前議,客不能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雙方停止爭執,歸於和平。《三國演義》第七回:「見在磐河廝殺,宜假天子之詔,差人往和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頤,下巴。頤指笑得下巴脫落。形容人開懷而笑。《漢書.卷八一.匡衡傳》:「諸儒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人頤。』」《聊齋志異.卷一.嬌娜》:「聽其聲,可以頤。」也作「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愁悶。唐.白居易〈洛下寓居〉詩:「秋館清涼日,書因悶看。」《老殘遊記》第一三回:「你別哭呀!我問你老底子家裡事,也是替你悶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說分析。《宋史.卷三二九.常秩傳》:「秩長於《春秋》,至斥孫復所學為不近人情。著講數十篇,自謂『聖人之道,皆在於是。』」
2.和、講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
組歸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組,繫印的絲繩。組歸田指下印信,辭去官職,回鄉務農。《野叟曝言》第一二一回:「只消婆婆親寫一書,說爹爹因富貴已極,欲組歸田,而意不能決,必得舅公一勸,同為五湖之遊。」
決問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哲學方面,「決問題」係指在問題情境下,經由思考、推理而達到目的的歷程。所謂問題情境,是指個人覺察到一種「有問題但不知如何決」的困境。因之「問題」係主觀的看法;如果個人不進入情況,沒有感到困惑,則任何問題均不構成問題,因此也沒有決問題的必要。
  概括的說,科學偏重探討「如何」的問題,而哲學則企圖答「為什麼」的問題。因此科學家,尤其是心理學家對於「決問題」所最重視的主題是:個人面對情境時,如何理問題的性質,如何確定求的目的,如何運用既有資源去思考、推理,找到適當的方法,以決問題,達到目的、美國學者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曾用邏輯分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