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受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收受賄賂。唐.元稹〈王迪貶永州司馬制〉:「王迪為吏不廉,受賄六千餘萬。」
於安思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居安思危」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春秋時,有一次幾個諸侯國聯合攻打鄭國,鄭國人相當害怕,就準備禮物要去賄賂其中最大的晉國,用以求和。鄭國一共送了三名樂師,裝配齊全的兵車一百輛,各種樂器以及歌女十六人給晉國。晉國國君晉悼公看到後,非常高興,將半數的樂器與歌女賜給大臣魏絳,感謝他對國家的貢獻。但魏絳卻謝絕了晉悼公的贈禮,並藉此機會向悼公進諫說:「今天國家這樣的強盛,是因國君您的才能及眾臣的同心協力,我個人哪有什麼貢獻呢?但臣希望您在享樂的同時,不要忘了國家大事。《書經》裡有句話說:『處於安樂的時候,要想到危險可能隨時會出現。』這樣才能及早做防備,有了防備就不怕災難。我斗膽以這句話規勸您。...
搬脣遞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蓄意調唆、搬弄是非。元.楊文奎《兒女團圓》第三折:「你撒了手,不似你這個兩頭白面搬脣遞舌的歹弟子孩兒。」明.無名氏《漁樵閑話》第三折:「獻慇懃搬脣遞舌,貪賄賂似爭餳競血。」也作「搬口弄舌」。
招權納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把持權柄,收受賄賂。《明史.卷一七一.楊善傳》:「氣勢烜赫,招權納賄,亨輩嫉而間之,以是漸疏外。」也作「招權納賂」、「招權納賕」。
索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索取賄賂。如:「公務人員不可藉職權之便索賄。」《醒世姻緣傳》第一四回:「那些禁子牢頭,不是受了賄把囚犯恣意的放鬆,就是要索賄把囚犯百般凌虐。」
居逸思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居安思危」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春秋時,有一次幾個諸侯國聯合攻打鄭國,鄭國人相當害怕,就準備禮物要去賄賂其中最大的晉國,用以求和。鄭國一共送了三名樂師,裝配齊全的兵車一百輛,各種樂器以及歌女十六人給晉國。晉國國君晉悼公看到後,非常高興,將半數的樂器與歌女賜給大臣魏絳,感謝他對國家的貢獻。但魏絳卻謝絕了晉悼公的贈禮,並藉此機會向悼公進諫說:「今天國家這樣的強盛,是因國君您的才能及眾臣的同心協力,我個人哪有什麼貢獻呢?但臣希望您在享樂的同時,不要忘了國家大事。《書經》裡有句話說:『處於安樂的時候,要想到危險可能隨時會出現。』這樣才能及早做防備,有了防備就不怕災難。我斗膽以這句話規勸您。...
優游少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百姓、消耗財物的國家,可能滅亡。講求祭祀鬼神、迷信卜筮的國家,可能滅亡。可以用權勢謀求官職,可以用賄賂取得爵祿的國家,可能滅亡。處事遲緩而無成就,行事柔弱而缺乏果斷,喜好與憎惡都無法決定,沒有堅固立場的國家,可能滅亡。後來「優柔寡斷」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柔茹而寡斷」演變而出,形容行事猶豫,不能當機立斷。
打草蛇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打草驚蛇」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在宋朝鄭文寶所著的《南唐近事》一書中,曾記載這麼一個故事:王魯,南唐人,生卒年不詳,曾任當塗縣的縣令。他在任上時,貪汙收受錢財。有一天,他在府裡批示案件,其中有一個案件是地方百姓聯名控告主簿貪收賄賂。王魯看了嚇一跳,事實上收賄的不只主簿一人,他也有份,於是在卷宗上批示:「你們雖然只是用棍子打草叢,但是我就像藏身在草叢中的蛇,已經有所警惕。」這件事一經傳揚出去,成為好事的人取笑批評的話柄。後來「打草驚蛇」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行事不密,致使對方有所警覺,而預先防備。
貪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接受賄賂的官吏。[例]為官不能貪,貪官沒善了。
貪財好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貪愛錢財,好受賄賂。《孤本元明雜劇.桃園結義.第一折》:「因本州官吏貪財好賄,酷害黎民,常有不忿之意。」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