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46.888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稷蜂社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穀神廟中築窩的蜂,在土神廟中穿洞的老鼠。比喻圍繞在國君左右的奸臣,或仗勢為惡的小人。《韓詩外傳》卷八:「稷蜂不攻,而社鼠不熏,非以稷蜂社鼠之神,其所托者善也,故聖人求聖者以輔。」
無脛而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脛而走」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韓詩外傳》卷六記載,春秋時,有一天晉國的國君晉平公搭船遊樂,在玩得開心之餘感嘆說:「要如何能招得賢士,與他們共度這良辰美景呢!」這時,划船的船夫盍胥聽到後,趁機跪下回答說:「得不到賢士,是因大王您不愛好他們啊!您看海裡的寶珠、山裡的美玉都沒有腳,您卻能擁有他們,這是因為您喜愛他們啊!而賢士有腳卻不到您身邊來,這完全是因為您不喜歡他們,也難怪您會有招不到賢士的感嘆。」晉平公驚訝地說:「我怎麼會不愛好賢士呢?我門下的食客有好幾千人呢!」盍胥解釋說:「大鳥一展翅可以飛越千里,靠的就是牠的兩隻翅膀,而身上的毛少一點、多一點都不影響飛行。今天大王您那麼多的...
修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整治清明。《韓詩外傳》卷五:「禮義修明,則君子懷之。」《後漢書.卷三八.滕撫傳》:「風政修明,流愛于人,在事七年,道不拾遺。」
平心定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平心靜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平心靜氣」原作「平心氣」。心,指心情。氣,可指脾氣,也可借指態度。心情能保持平和,脾氣自然就會控制得當,態度也會冷靜。據《韓詩外傳》卷二載,孔子的高徒宓子賤接受魯國國君的任命,到單父這個地方擔任縣令。在任期間,他很少外出,而且常常悠閒地彈琴自娛,但是卻把單父治理得很好。前任縣令巫馬期見了十分訝異,因為他在任時,為了治理政事,可說每天都是早出晚歸,日以繼夜的工作。巫馬期向宓子賤請教,子賤回答說:「那是因為我能任用人才,你卻是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廣任人才,許多人一起分擔工作,自然輕鬆悠閒得多;憑一己之力,工作全集中在一人身上,當然就會很辛苦啊!」後人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馬絡頭,套住馬口的嘴套。同「羈」。《韓詩外傳》卷七:「如皆守社稷,則孰負羇縶而從,如皆從,則孰守社稷。」
不脛而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脛而走」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韓詩外傳》卷六記載,春秋時,有一天晉國的國君晉平公搭船遊樂,在玩得開心之餘感嘆說:「要如何能招得賢士,與他們共度這良辰美景呢!」這時,划船的船夫盍胥聽到後,趁機跪下回答說:「得不到賢士,是因大王您不愛好他們啊!您看海裡的寶珠、山裡的美玉都沒有腳,您卻能擁有他們,這是因為您喜愛他們啊!而賢士有腳卻不到您身邊來,這完全是因為您不喜歡他們,也難怪您會有招不到賢士的感嘆。」晉平公驚訝地說:「我怎麼會不愛好賢士呢?我門下的食客有好幾千人呢!」盍胥解釋說:「大鳥一展翅可以飛越千里,靠的就是牠的兩隻翅膀,而身上的毛少一點、多一點都不影響飛行。今天大王您那麼多的...
掣襟露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之怪現狀》第三四回:「攤上坐了一人,生得眉清目秀,年紀約有四十上下,穿了一件捉襟見肘的夏布長衫。」《韓詩外傳》卷一則提到孔子的學生原憲過著貧苦的生活,「振襟則肘見」,但卻自得其樂,沉浸在求學、求道的快樂中。其中「振襟肘見」一語,跟「捉襟見肘」略有不同,「振襟」是整理衣襟的意思。現今則常用「捉襟見肘」比喻困乏不足、窮於應付的窘態。
約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以法規相約束。《韓詩外傳》卷一○:「制禮約法於四方,臣弗如也。」
魚目混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昉極為自謙,形容自己只是像魚眼睛那樣毫無價值的人,卻被當作美玉一般來使用。唐人李善在注解時,引用了《韓詩外傳》為證,說明古人認為白色骨頭外觀看起來像象牙,魚的眼珠乍看之下很像珍珠。後來「魚目混珠」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以假亂真。
以膠投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如膠似漆」之典源,提供參考。 《韓詩外傳.卷九》子夏過曾子,曾子曰:「入食。」子夏曰:「不為公費乎?」曾子曰:「君子有三費,飲食不在其中;君子有三樂,鐘磬琴瑟不在其中。」子夏曰:「敢問三樂?」曾子曰:「有親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遺,此一樂也;有親可諫,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樂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樂也。」子夏曰:「敢問三費?」曾子曰:「少而學,長而忘,此一費也;事君有功而輕負之,此二費也;久交友而中絕之,此三費也。」子夏曰:「善哉!謹身事一言,愈於終身之誦;而事一士,愈於治萬民之功,夫人不可以不知也。吾嘗蓾焉,吾田期歲不收,土莫不然,何況於人乎!與人以實,雖疏必密;與人以虛...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