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6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08.055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覆盆難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無處申訴的沉冤。《抱朴子.內篇.辨問》:「豈可以聖人所不為,便云天下無仙,是責三光不照覆盆之內也。」也作「覆盤難照」。
不知香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能辨別好壞或善惡。後多用於比喻不明事理或不識大體。《醒世姻緣傳》第七七回:「龍氏自從薛教授夫妻去世,沒了兩個正經的老人家時時拘管他,便使出那今來古往,天下通行,不省事,不達理,沒見識,不知香臭的小婦性子。」
名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名的醫生。《漢書.卷六○.杜周傳》:「昭帝末,寢疾,徵天下名醫,延年典領方藥。」《紅樓夢》第三回:「請了多少名醫,修方配藥,皆不見效。」
八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傳古代高陽氏的八位才子,以自己的才德治理百姓,使天下和樂。《左傳.文公十八年》:「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蒼舒、隤敳、檮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齊聖廣淵,明允篤誠,天下之民謂之八愷。」唐.楊夔〈復宮闕後上執政書〉:「舜承堯禪,當太平至理之後,猶且放四凶,舉八元八愷,而後百揆四門,方克調序。」
方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泛指各地方。《書經.旅獒》漢.孔安國.傳:「天下萬國無有遠近,盡貢其方土所生之物。」
摩頂至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摩頂放踵」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春秋戰國時期是個百家爭鳴的時代,許多思想家都提出自己的學說主張,以期能對治理國政有所幫助。而戰國時候,楊朱的貴己學說和墨子的兼愛學說恰巧形成強烈的對比,在《孟子》書中就很清楚扼要地指出了兩人思想的差別。孟子說:「楊子主張為我,一切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打算,即使是拔出一根毫毛那樣微小的東西而對天下有利,也不肯做。然而墨子的兼愛主張,卻是一種平等之愛,縱使是磨禿了頭頂,走破了腳後跟,只要是有利於天下的事,他便會奮不顧身地去做。」後來《孟子》原文中的「摩頂放踵」,就用來比喻捨己救世,不辭勞苦。
不事邊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接待臣子的禮儀來接見他,還要任命他為封侯大將軍。馬援看到這種情形,就對那些願意留下的賓客說:「現在天下勝負未定,公孫述不知殷勤的求取賢士,和他們一起圖謀爭奪天下,反而講究衣飾儀容和形式小節,這和土、木做成的偶像有什麼不一樣。這樣的人怎能長久留住天下賢士?」因而告辭回去,告訴隗囂說:「公孫述這個人的眼光像井底之蛙一樣狹小,又自以為了不起,你不如專心的對付東方的劉秀。」後來「不修邊幅」這句成語就從「修飾邊幅」演變而來,語義轉化成相反的意思,用來形容不講究衣飾儀容或不拘形式小節。
脫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前功盡棄,一無所得。《俗語考原.脫空》引《十國春秋》:「郭忠恕責馮道曰:『公累朝大臣,誠信著天下。今一旦反作脫空漢乎?』今俗以一無所得為脫空。」
風移俗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移風易俗」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樂記〉是古代流傳下來最早記錄音樂理論的文章。這篇文章談到音樂的產生及其作用,大意是:當人心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而產生情感時,就會發出聲音。把各種聲音結合起來,加上舞蹈動作,就進而產生音樂;所以古代聖王都十分注重對人心會產生影響的事物,並且主張用「禮義」來導正人民的行為,以「音樂」來調和人民的心性。音樂之中,又以和善純正的音樂,最能讓人心平氣和,耳目清明靈敏,長期下來可以潛移默化人民的心性,進而改善不良的社會風氣和習俗,使天下回復和平安寧。「移風易俗」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表示改善不良的社會風氣和習俗。
大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大可慶賀的事。晉.王羲之〈雜帖四〉:「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體氣常佳,此大慶也。」《北史.卷八.齊本紀.後主》:「癸丑,祈皇祠。壇壝蕝之內有忽有車軌之轍,……乙卯,詔以為大慶,班告天下。」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