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531.2507 ms
共 132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大逆無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大逆不道」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大逆不道」原作「大逆無道」。秦朝末年,各地紛紛舉兵抗秦,最後則形成劉邦和項羽互相爭霸的局面。當初項羽和項梁在起兵之初,為了號召反秦的需要,擁立一個傀儡皇帝楚懷王,各處抗秦的義軍也都尊懷王為義帝。項羽表面上是尊崇懷王,但實際上卻不聽從懷王的命令。不但自己稱號為西楚霸王,並且強迫義帝遷徙到長沙,後來更加以殺害。漢王聽聞義帝被殺,心裡非常難過,於是為義帝舉辦喪事,同時公開指責項羽「大逆無道」,意思就是說罪行重大,嚴重違反應有的君臣倫理。後來「大逆不道」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違反倫常,罪惡深重。
|
連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接連好幾年。漢〈古樂府.病婦行〉:「婦病連年累歲,傳呼丈人前一言。」《三國演義》第三二回:「袁氏連年喪敗,兵革疲於外,謀臣誅於內。」
|
沒意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沒誠意。《警世通言.卷一七.鈍秀才一朝交泰》:「那尤公也是個沒意思的,自家一無所贈,寫一封書帖薦在邊上陸總兵處。」
|
求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請求救援。《三國演義》第一一回:「某願親往北海郡,求孔融起兵救援;更得一人往青州田楷處求救。」《老殘遊記》第一七回:「翠環仍泥著不肯去,眼看著人瑞,有求救的意思。」
|
糾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集合、召集。《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詩。」《三國演義》第五回:「紹等懼社稷淪喪,糾合義兵,並赴國難。」也作「鳩合」。
|
結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締結盟約。《五代史平話.梁史.卷上》:「朱溫敗走,遣奉使王處存結盟,引兵就渭北田地裡屯駐。」
|
呼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呼喊的聲音。《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晉.干寶《搜神記》卷四:「文辭謝之際,忽堂上如數十人呼聲。」
|
民生塗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但上天沒有讓秦滅亡,主上英明神武,一定可以光復國土。」王永希望各州郡官員接到文書之後,在孟冬上旬率兵到臨晉會師,準備和姚萇、慕容垂決戰,可是,結果仍然不敵,王永兵敗後,苻丕南逃,他最後被晉將馮該殺死。「生靈塗炭」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形容人民處於極端艱苦的困境。此外,在《書經.仲虺之誥》中有一句話:「有夏昏德,民墜塗炭」,意思是說:夏桀昏庸不能體恤人民,以致人民生活陷入艱困。文中「民墜塗炭」的語義和《晉書.卷一一五.苻丕載記》中的「生靈塗炭」相近似,也可參考之。
|
統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統治、管轄。《新唐書.卷一四一.高霞寓傳》:「霞寓雖悍,而寡謀,統制尤非所善,始引兵趨蕭陂,戰小勝。」
|
赴死如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他認為:隰朋善於言辭進退,可以立為大行;甯戚善於開墾種植,開發地利,可以立為大司田;王子城父善於領兵,能夠激勵士氣,讓士兵們不畏死亡,衝鋒陷陣,可以立為大司馬;賓胥無決斷獄訟十分公正,不會濫殺無辜,可以立為大司理;東郭牙能夠犯顏直諫,不怕得罪君王,可以立為大諫之官。論到管仲自己時,他認為上述五人,每個人個別的才能都比自己強,但若桓公想要稱霸諸侯,只有自己可以輔助桓公做到。桓公聽了管仲的話後,十分贊同,便按管仲的意思,授予五人官職,讓他們聽命於管仲,為齊國效力。其中描述王子城父時,原文就用了「視死如歸」,後來「視死如歸」被摘出成為一句成語,用來形容為了理想而不怕犧性生命,無所畏懼。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