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16.4303 ms
共 109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周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前169)沛縣(今江蘇沛縣)人。秦末跟隨劉邦起義,屢立軍功,封絳侯。後平呂氏之亂,迎文帝即位,拜右丞相,卒諡武。
|
南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位於非洲最南端的國家。西元1910年獨立,原名南非聯邦,1961年改名為「南非共和國」。首都為普利托里亞。
|
瞠目撟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之士都不敢開口說話,為國家做事了。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瞠目結舌」,形容吃驚、受窘的樣子。如清.和邦額《夜譚隨錄.卷一○.秀姑》:「良久,覺腰間頓輕,用手捫搎,則腰纏盡失,蓋已為劙囊者竊去,瞠目結舌而已。」
|
方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古稱帝都。漢.班固〈典引〉:「日月邦畿,卓犖乎方州,洋益乎要荒。」
|
德國教師素質管理之機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一、德國教師素質管理制度淵源已久2 二、德國法令明訂教師為公務員,但各邦教師素質管理之規定略有不同3 三、透過師資生的選擇,合宜的課程安排、實習、考試、任用與評鑑措施以維持教師素質之管理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一、德國教師素質管理制度淵源已久 就德國教師素質管理機制而言,從師資生的篩選、學程規劃、實習、國家考試。在職進修級薪資待遇與專業發展之結合等均有其特色,這些特色並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系經百餘年不斷的修正而形成現在的形態。德國重視教師專業素質起源甚早,基本上,德國以前的師資培育可以分為高階學校教師與低階學校教...
|
開布誠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釋,游辭巧飾5>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注解〕
(1) 諸葛亮:西元181∼234,字孔明,三國蜀漢琅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水縣)。避亂荊州,劉備三訪其廬乃出。為人足智多謀,忠心耿耿。曾敗曹操於赤壁。劉備歿,輔助後主劉禪,封武鄉侯。志在攻魏以復中原,乃東和孫權,南平孟獲,與魏長期爭戰,後鞠躬盡瘁,卒於軍中,諡號忠武。有《諸葛武侯集》。
(2) 相國:秦漢等朝所置的宰相職位。後沿為宰相的通稱...
|
燎如觀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洞若觀火」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盤庚是成湯的十世孫,商朝的十七代君主。《尚書.盤庚》是盤庚為了遷都所作告諭臣民之書,共分三篇。上篇是盤庚對邦伯、執事等貴冑大臣的訓誡之詞,主要說明遷都是上天的旨意,任何阻礙遷都的行為都是違背天意的;中篇則是對平民的訓詞,口氣嚴厲,語帶威脅,要人民共同支持遷都之舉,否則就會被處死;下篇則是遷都後,盤庚告誡百官諸侯之言,希望他們能夠把恩德廣施於民。在上篇裡頭,盤庚警告專權弄政的貴族大臣:「不是我荒廢了先王的美德,而是你們的行為讓先王的美德隱晦,不畏懼我這個君王。對於你們的計謀私心,我就像看著火光一樣地清楚,只是因為我拙於謀劃,才會讓你們犯下這樣的過失。如...
|
大敗塗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敗塗地」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史記.卷八.高祖本紀》載,劉邦為沛縣豐邑人,秦末,離開家鄉,流亡在外。後因沛縣縣令的號召,帶著上百名徒眾,準備回鄉響應陳涉的起義。但當大批人馬抵達時,縣令唯恐有變,又反悔了,令人將城門關閉,不讓他們進來。劉邦於是寫了一封給城中父老的信,綁在箭上,射入城裡,信中說:「大家苦於秦朝的暴政已經很久了,你們如今雖然奉命替縣令守城,但現在各地諸侯都起義了,馬上會來屠城。此時大家只有合力把縣令殺掉,選擇可擔當重任的家鄉子弟取而代之,響應起義的諸侯,才能保全家室。否則就只有接受全家被屠殺的命運了。」於是沛縣百姓殺了縣令,大開城門,迎接劉邦,想推舉他為縣令,但劉...
|
言從計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言聽計從」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言聽計從」原作「言聽計用」,指說的話、出的計都被採用,出自於《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敘述秦亡後,楚漢相爭,劉邦的勢力漸強,攻下楚不少領地,楚王項羽備受威脅。於是派人去向握有重兵的韓信遊說,希望他能棄劉邦投靠自己。但韓信回絕說:「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意思即是:「當初我跟著項羽不受重用,所以才轉而投效劉邦。劉邦對我關懷備至,給我吃穿,還封我為將軍,配給我軍隊,對我十分信任,我才能有今天的地位啊!」其中「言聽計用」即是指韓信所說...
|
海約山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海誓山盟」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海誓山盟」典源作「河盟山誓」。漢高祖劉邦在平定天下後,對有功的軍臣加官賜爵、分封土地,《史記》裡列表敘述分封情形,並記載在賜封時,漢高祖誓言:「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意思是只要國家安定,眾功臣之勛爵必定永傳子孫。「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即是假使黃河乾涸,窄如衣帶;泰山崩壞,小如礪石(磨刀石)。你們的官爵才會變動。這是漢高祖向眾功臣許下的諾言,保證他們現在受封的爵位土地會世代相傳,絕不撤銷。所以唐代的司馬貞寫劉邦:「起沛入秦,憑謀仗計。紀勳書爵,河盟山誓。」就是描述這段以黃河、泰山為喻的誓言。後來「海誓山盟」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將「河...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