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63.680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走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徒步行走。如:「我每天走路上學。」《西遊記》第二三回:「雖熬了這一夜,但那匹馬明日又要馱人,又要走路,若再餓上這一夜,只好剝皮罷了。」
尖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最巔峰的狀態。如:「現在正是出門上班或上學的時刻,也是交通擁擠的尖峰時間。」
質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以上學生可透過分組的活動,來合力找出質數,最後則檢驗其是否正確無誤。(註1) 1並非質數完成上述篩檢法後,學生可能會納悶於1,數字1的因數為1而已,但其實1也意謂著數字之本身,因此學生會困惑於那1是否屬於質數,此時老師應特別提醒學生,1在數學中有特別之定義,並非為質數。另外也可介紹1為乘法的單位元素,即為任何數乘以1後,其結果仍為自己本身,並不會改變,因此此為1的特有性質。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質數英文關鍵字:Prime nu...
解構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解構理論/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目錄1 源起2 對於班級經營的主要啟示2.1 一、班級經營目的之解構2.2 二、班級經營研究之反思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源起德希達的解構計畫已然向哲學傳統的現存形上學基礎發動全面攻擊,透過文學研究領域來擴散真理之虛幻、意義不定及語言之權力等,因而挑戰哲學的主流預設理念。解構理論的基本特徵,大致上具有顛覆性、超越性、否定性、批判性、暫時性、獨特性等特質。簡言之,解構理論係針對現有理論制度建構的顛覆與反動,否定並批判任何絕對第一的真理,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結構,它是一種暫...
班級經營要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生歡欣而來在學校生活中,教師應該設法營造溫馨的學習氣氛,讓教師和學生都喜歡在教室中學習,學生可以視上學為生活樂趣之一。因此,教師可以運用各種創意的策略,使學生在每日的學校生活中「歡欣而來」。1. 打招呼「打招呼」是一天的重要開始,教師可以透過「打招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激發學生在學習上的樂趣。傳統的教師會以點名的方式作為掌握學生的策略,並透過點名方式瞭解學生的出席情形。教師如果可以換另一種打招呼的方式,例如,以「輪流做簡報」的方式掌握學生人數,以創新的形式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對班級經營將有更正面的意義。2.定座位班級座...
教師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資格取得方式及其適用範圍)  教師資格之取得分檢定及審定二種:高級中等以下學校之教師採檢定製;專科以上學校之教師採審定製。第五條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資格檢定程序及檢覈合格證書之類別)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資格之檢定分初檢及複檢二階段行之。  初檢合格者發給實習教師證書;複檢合格者發給教師證書。第六條 (初檢方式及申辦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實習教師資格)  初檢採檢覈方式。  具有左列資格之一者,應向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繳交學歷證件申請辦理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實習教師之資格:  一、師範校院大學部畢業者。  二、大學校院教育院、系...
便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平常所穿的衣服。相對於正式的制服而言。[例]有些學校允許學生星期六可以穿便服上學
公孫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提出了邏輯學中的「個別」和「一般」之間的相互關係,但把它們之間的區別誇大,割斷二者的聯繫,是一種形上學的思想體系。與他齊名的是另一名家惠施。 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另有孔子的弟子之一,也叫公孫龍,字子石,比孔子小五十三歲。 事蹟 離堅白是中國戰國時期名家的一派觀點,與合同異相對,代表人物是公孫龍,離堅白即將堅與白兩者相分離。 此論說一開始便設問,把「堅、白、石」三分可以嗎?公孫龍認為分開就沒什麼好討論了,所以不可,那麼二分可以嗎?公孫龍認為可以。 問為什麼?公孫龍回答:石無堅即可得白,如此一來就是二分,石無白...
分離焦慮疾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件會使自己與主要依附對象分離(像是綁架事件、車禍事件、走失等)。4. 只因害怕分離而持續排斥、拒絕上學或其他地方。5. 持續而過度害怕或排斥:一個人或無主要依附對象陪伴留在家中,或於在無熟識成人陪伴的其他場合中。6. 持續排斥或拒絕:沒有主要依附對象在旁作陪而上床睡覺,或離家過夜。7. 重複出現含有分離主題夢魘。8. 當離開主要依附對象時,或只是預期將要分離,會有重複抱怨身體症狀(像是頭痛、胃痛、噁心、嘔吐等)。(註2) 病程通常七個月至六歲的兒童最常出現,分離焦慮的症狀,而症狀確認年齡為12歲,兒童盛行率為百分之四,...
唯實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言:I think, therefore I am.;提出「知識樹」的概念:人的知識就像一棵樹,形上學就像樹根,自然哲學就像樹幹,其他學問(醫學、道德學…)就像樹的枝葉和果實。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