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2.501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怫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忿怒、生氣的樣子。《莊子.天地》:「謂己道人,則勃然作色;謂己諛人,則怫然作色。」《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七:「卻見說了這話,心裡怫然,便道:『我無尊人拘管,只礙得這個小業畜!不問怎的結果了他?等我自由自在。』」
事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情原委、來由。唐.方干〈感時〉詩三首之一:「破除生死須齊物,誰向穹蒼問事由。」《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三:「實不知是我家老兒,只認是賊,為此不問事由,殺了。」
弟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古時稱戲劇、歌舞藝人。唐.白居易〈長恨歌〉:「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宋、元時用以稱妓女。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折:「但來兩三遭,不問那廝要錢,他便道:『這弟子敲鏝兒哩!』」《喻世明言.卷四.閒雲菴阮三償冤債》:「菴內尼姑,姓王名守長,他原是個收心的弟子。」
名實相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名副其實」之典源,提供參考。 #《後漢書.卷七○.鄭孔荀列傳.孔融》1>操故書激厲融曰:「蓋聞唐虞之朝,有克讓之臣,故麟鳳來而頌聲作也。……昔廉、藺小國之臣,猶能相下;寇、賈倉卒武夫,屈節崇好;光武不問伯升之怨;齊侯不疑射鉤之虜。夫立大操者,豈累細故哉!往聞二君有執法之平,以為小介,當收舊好;而怨毒漸積,志相危害,聞之憮然,中夜而起。昔國家東遷,文舉2>盛歎鴻豫3>名實相副,綜達經學,出於鄭玄4>,又明《司馬法》5>,鴻豫亦稱文舉奇逸博聞,誠怪今者與始相違。孤與文舉既非舊好,又於鴻豫亦無恩紀,然願人之相美,不樂人之相傷,是以區區思協歡好。又知二君群小所搆,孤為人臣,進不能風化海內,...
桀犬吠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夏桀的狗對著堯亂叫。語本《漢書.卷五一.鄒陽傳》:「桀之犬可使吠堯,跖之客可使刺由。」喻不問仁暴,只忠於主人。《晉書.卷七.康帝紀》:「桀犬吠堯,封狐嗣亂,方諸后羿,曷若斯之甚也。」
裝聾作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故意不聞不問,假裝不知道。《醒世恆言.卷一七.張孝基陳留認舅》:「那先生一來見他不像個讀書之人,二來見他老官兒也不像認真要兒讀書的,三來又貪著些小利,總然有些知覺,也裝聾作啞,只當不知,不去拘管他。」《醒世姻緣傳》第七三回:「人勢眾大,只好裝聾作啞,你敢向那一個說話?」也作「裝聾裝啞」。
沿門託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指僧尼挨家向人請求布施。後泛指挨戶乞食。《兒女英雄傳》第一二回:「你若借了這事,向親友各家,不問交誼,一概的沿門託缽,搖尾乞憐起來,就大不是我的意思了。」也作「沿門托缽」。
解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解釋、說明。《史記.卷六○.三王世家》:「謹論次其真草詔書,編于左方,令覽者自通其意而解說之。」《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九:「如今既有這十二字謎語,必有一個解說。雖然我自家不省得,天下豈少聰明的人?不問好歹,求他解說出來。」
放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貪縱為非。《後漢書.卷二.顯宗孝明帝紀》:「今選舉不實,邪佞未去,權門請託,殘吏放手,百姓愁怨,情無告訴。」《舊唐書.卷一○○.列傳.畢構》引唐.睿宗〈勞畢構璽書〉:「貪殘放手者相仍,清白潔己者斯絕。蓋由賞罰不舉,生殺莫行。」
2.鬆手。如:「那個小孩緊握著棒棒糖,說什麼也不肯放手。」唐.杜甫〈示從孫濟〉詩:「刈葵莫放手,放手傷葵根。」《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咽著這一口怨氣,扯住了丈夫,哭了又哭,號天拍地的不肯放手。」
3.行事無顧慮、無拘束。如:「放手一搏」。《宣和畫譜.卷一一.山水二.郭熙》:「於高堂素壁放手作長松巨木,回溪斷崖,岩岫巉絕,峰巒秀起,雲煙變滅晻靄之間,千態萬狀。」《紅樓復夢》第八回:「這妙空向來同賈璉是頑慣的,前幾年這二爺的錢他也使過,只是礙著老師父是走賈府的門子,以此不敢十分放手。」
4.放棄、罷手。如:「他權當和事佬,卻被質疑不公,一氣之下,便放手不管了。」明.馮夢龍《掛枝兒.卷八.簫》:「想當初你與我聲口兒相依,誰知你放手輕拋棄。」《說岳全傳》第一九回:「這牌位總之不能退敵,不如暫且放手與他,且等各省勤王兵到,那時仍舊迎回便了。」
息交絕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摒絕所有的交游,不問世事。《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歸去來辭,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宋.王明清《揮麈後錄》卷八:「劉斯立……屏居東平,杜門卻掃,息交絕游,人罕識其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