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29.259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殺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捨棄生命、喪失生命。《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下》:「家國俱亡,吾獨生何益?寧殺身以全家國,所得多矣。」《三國演義》第五回:「前日鮑將軍之弟不遵調遣,擅自進兵,殺身喪命,折了許多軍士。」
幼稚教育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四、供應不安全之遊戲器材,經視導人員查明屬實者。五、不按課程標準實施教學,致嚴重影響兒童身心者。六、不遵守第十八條規定者。七、違反第六條第二項規定者。幼稚園園長、教師或職員因有前項情事之一而受處分者,其負責人處一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鍰。第 22 條私立幼稚園未經核准立案,擅自招生,或受停止招生、停辦或解散之處分而仍招生者,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報請當地政府取締。其負責人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第 22-1 條第二十一條第二項及前條規定之罰鍰,在直轄市由該管教育行政機關報請市政府;在縣(市)由縣(市)政府處罰,並限期繳...
獨斷訓練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可以依照該模式作選擇或是交互使用,以下以獨斷訓練模式介紹,一言蔽之,教師應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期望遵守與不遵守期望的後果。 內容說明獨斷訓練模式主張教師應該讓學生瞭解自己的期望,遵守期望與不遵守期望可能產生的後果。例如說:教師要求學生必須遵守班級常規,如果違反班級常規,就要接受應有的懲罰。但是如果學生違背教師的期望,例如:老師訂定班級學生在事件處理上須達到的標準,像是打掃、課業成就等,如果違反或是失敗,即會造成後果。教師可能立即採取獨斷反應,要求學生接...
進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軍隊向前推進。《戰國策.東周策一》:「秦拔宜陽,景翠果進兵。」《三國演義》第五回:「前日鮑將軍之弟不遵調遣,擅自進兵。」
罪惡貫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商朝的罪惡就像用繩子貫穿錢幣,已經完全穿滿了!現在不是我要去討伐商朝,而是天命要我去做,我如果不遵守天命,那我就有大罪了!」將士聽了周武王的宣言後士氣大增,終於在牧野一戰大敗商朝軍隊,推翻了紂王,建立周朝。後來「惡貫滿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罪大惡極,末日已到。
高譚清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高談闊論」之典源,提供參考。 《東觀漢記.卷一八.趙勤列傳》趙勤,字益卿,南陽人。……為南陽太守,桓虞功曹,委以郡事。虞下車,葉令雍霸及新野令皆不遵法,乃署勤督郵。到葉1>見霸2>,不問縣事,但高譚清論,以激勵之,霸即解印綬3>去,勤4>還入新野界。令聞霸已去,遣吏奏記陳罪,復還印綬去,虞乃嘆曰:「善吏如良鷹矣。」 〔注解〕 (1) 葉:葉縣,地名。地約在今河南葉縣南三十里。 (2) 霸:雍霸,漢葉縣縣令,生卒年不詳。 (3) 印綬:印信和繫在印信上的絲帶。綬,音ㄕㄡˋ。 (4) 勤:趙勤,字益卿,漢南陽人,生卒年不詳。曾任南陽太守。
重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嚴厲處分。《文明小史》第四二回:「凡是此等書一概不准販來銷售,倘有不遵,店則封禁,人則重辦。」
清談高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高談闊論」之典源,提供參考。 《東觀漢記.卷一八.趙勤列傳》趙勤,字益卿,南陽人。……為南陽太守,桓虞功曹,委以郡事。虞下車,葉令雍霸及新野令皆不遵法,乃署勤督郵。到葉1>見霸2>,不問縣事,但高譚清論,以激勵之,霸即解印綬3>去,勤4>還入新野界。令聞霸已去,遣吏奏記陳罪,復還印綬去,虞乃嘆曰:「善吏如良鷹矣。」 〔注解〕 (1) 葉:葉縣,地名。地約在今河南葉縣南三十里。 (2) 霸:雍霸,漢葉縣縣令,生卒年不詳。 (3) 印綬:印信和繫在印信上的絲帶。綬,音ㄕㄡˋ。 (4) 勤:趙勤,字益卿,漢南陽人,生卒年不詳。曾任南陽太守。
惡盈釁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商朝的罪惡就像用繩子貫穿錢幣,已經完全穿滿了!現在不是我要去討伐商朝,而是天命要我去做,我如果不遵守天命,那我就有大罪了!」將士聽了周武王的宣言後士氣大增,終於在牧野一戰大敗商朝軍隊,推翻了紂王,建立周朝。後來「惡貫滿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罪大惡極,末日已到。
惡稔禍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商朝的罪惡就像用繩子貫穿錢幣,已經完全穿滿了!現在不是我要去討伐商朝,而是天命要我去做,我如果不遵守天命,那我就有大罪了!」將士聽了周武王的宣言後士氣大增,終於在牧野一戰大敗商朝軍隊,推翻了紂王,建立周朝。後來「惡貫滿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罪大惡極,末日已到。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