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03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李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李璟(916年-961年),字伯玉,原名徐景通,南唐建立後改名李璟,對後周稱臣後又為避後周信祖諱而改名李景,是李昪的長子。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第二位皇帝,因此也被稱為中主、嗣主。昇元七年(943年)李昪過世,李璟繼位,改元保大。李璟即位後,改變父親李昪保守的政策,開始大規模對外用兵,消滅皆因繼承人爭位而內亂的馬楚及閩國,他在位時,南唐疆土最大。不過李璟奢侈無度,導致政治腐敗,百姓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李璟死於961年,時年47歲。他的廟號是元宗,諡號為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 文學作品李璟的詞作被收入《南唐二主詞》中。
風信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切花、盆栽、水養、花壇及庭園露地栽培 花語喜悅、競賽、賭注、游戲、悲哀、悲傷的愛情、永遠的懷念白/保守的可愛、謙讓的愛、活潑可愛紅/你的愛充滿我心中、你的誠意我領受藍/貞操、彷彿見到你一樣的喜悅、感謝你的好意紫/得到我的愛、你一定會幸福、哀愁、忌妒黃/有你就幸福粉紅/傾慕、浪漫桃紅/希望獲得芳心 介紹百合科的風信子為多年生球根花卉,又被稱作羊水仙、五彩水仙、時樣錦、水葫蘆等,在十六世紀中左右自土耳其傳入歐洲,十八世紀及十九世紀時相當盛行,原產於地中海沿岸敘利亞、希臘等地。(註1) 莖風信子一般株高約為20~30公分,在...
布迪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術著作(一)《再製:教育、社會與文化再製》對教育體制的保守功能,毫不留情地批評。全書分兩個部份:1. 四大命題:處理象徵暴力的理論基礎,逐步開展「教學的行動」、「教學的權威」、「教學的任務」及「教育的系統」四個命題。2. 教育如何維持秩序:「文化資本與教育的溝通」、「文化修養的傳統與社會的保守主義」、「排除與選擇」、「透過獨立而依賴」。(二)《繼承者:大學生與文化》根據調查結果發現,大學生選擇科系及學習的態度,深受家庭背景影響。本書最根本問題依...
才盡江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文壇享有盛名,世稱「江郎」。擅長各種詩體,並善用摹擬技巧,作品風格幽深奇麗。唯晚年因高官厚祿,世故保守,所作詩文不如早年。 (2) 罷:辭退、去職。 (3) 宣城郡:南北朝時地名,位於今安徽省蕪湖縣東南,瀕水陽江西岸,以產宣紙著名。南朝梁明帝在位時,江淹於此地擔任太守。 (4) 冶亭:亭名,在今南京市。 (5) 郭璞:西元276∼324,字景純,東晉河東聞喜人。為著名的文學家與思想家,博學高才,好古文詩賦,又精通陰陽、曆算、五行、卜筮之術。曾為《爾雅》、《山海經》、《方言》、《楚辭》等書作注。 (6) 卿:對人的尊稱,此處指江淹。 (7) 見還:歸還。 (8) 五色筆:五色的彩...
巴勒維(Mohammad Reza Shah Pahlavi)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守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保守祕密。如:「這件事你務必守密,不可走漏風聲。」
戊戌政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德宗親政後,因甲午戰爭失敗,導致內憂外患,民心渙散,乃用康有為、梁啟超等銳意改革,施行變法維新。遭保守勢力反撲,光緒二十四年戊戌(西元1898)八月,發動政變,擁西太后慈禧臨朝聽政,幽禁德宗,捕殺六君子,稱「戊戌政變」。
古典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十七、十八世紀歐洲文壇的主流,以追求摹仿古希臘、羅馬作家的典型為目的。古典主義作品強調理性與克制,注重形式與結構的統一,講求清晰、明確、簡單、平衡、合宜等原則,同時也是反映出復古與保守思維的美學表現。
兩黨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黨制的主要特徵,是有兩個具備執政潛能的政黨互相競爭,且不時交替執政。 兩黨制代表國家1.英國:工黨和保守黨2.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除英國、美國外,有人也將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視為兩黨制的範疇。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兩黨制英文關鍵字:Two-party system 參考書目[註一] 葛永光,《政黨政治與民主發展》,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註二] Andrew Heywood,編譯者: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Heywood's政治學新論》,台北:韋伯文化,2009。[註三] 李煥,《透視政黨政治》,台北...
自傳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時代的經驗,是形成每個準教師對教育工作的信念的主要來源,也是其了解教育概念與實務的最主要基礎。根據保守的估計,每個準教師在接受教師專業教育以前,已經至少上過十二年的學,有過兩萬小時以上在班級裡上課的經驗,堪稱為「專家學生」;這種經由「旁觀習藝」(apprenticeship of observation)所獲得的經驗,使其對教學存有一種「未曾質疑的熟悉感」,而未能反省到其中對教育可能存有的不切實際、以偏概全、甚至謬誤的迷思。根據毛連塭、黃光雄、陳麗華的研究,學生時代的受教經驗,是國小社會科教師教學信念的主要來源之一,具...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