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力不及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二十一年冬,車師前王、鄯善、焉耆等十八國俱遣子入侍,獻其珍寶。及得見,皆流涕稽首,願得都護。天子以中國初定,北邊未服,皆還其侍子,厚賞賜之。是時賢自負兵強,欲并兼西域,攻擊益甚。諸國聞都護不出,而侍子皆還,大憂恐,乃與敦煌太守檄,願留侍子以示莎車,言侍子見留,都護尋出,冀且息其兵。裴遵以狀聞,天子許之。二十二年,賢知都護不至,遂遺鄯善王安書,令絕通漢道。安不納而殺其使。賢大怒,發兵攻鄯善。安迎戰,兵敗,亡入山中。賢殺略千餘人而去。其冬,賢復攻殺龜茲王,遂兼其國。鄯善、焉耆諸國侍子久留敦煌,愁思,皆亡歸。鄯善王上書,願復遣子入侍,更請都護。都護不出,誠迫於匈奴。天子報曰:「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
封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科舉時將所出的題目,封緘於函套中,以求保密。明.李東陽《麓堂詩話》:「元季國初,東南人士重詩社,每一有力者為主,聘詩人為考官,隔歲封題于諸郡之能詩者。」
印光法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印光法師(公元一八六一——公元一九四0)法名聖量,別號「常慚愧僧」俗姓趙,陝西郃陽縣人。二十一歲時(公元一八八一)在陝西終南山南五台蓮花洞寺出家。從清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起,在浙江普陀山法雨寺藏經樓住了三十多年,閱藏念佛,專志潛修。民國初年,高鶴年、徐蔚如等居士先後到浙江普陀山與印光法師會晤,繼而又將他的佛教論文及書信在上海《佛學叢報》發表並印行出版,社會各界深為欽敬,始漸知其名,知道有這樣一位別號「常慚愧僧」的和尚。應佛教僧俗要求,徐蔚如又搜集了法師的信函,文稿篇,出版了《印光法師信稿》、《印光法師文鈔》。大師的文章...
北平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毛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字孝先,三國魏陳留(在今河南省陳留縣)人,生卒年不詳。少為縣吏,以公清稱。武帝時為司空丞相,然常布衣疏食,賞賜以賑施貧族。魏國初建,為尚書僕射,後免黜卒於家。
寧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依本畫葫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依樣畫葫蘆」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魏泰《東軒筆錄.卷一》1>陶穀,自五代至國初,文翰為一時之冠。然其為人,傾險狠媚,自漢初始得用,即致李崧赤族之禍,由是縉紳莫不畏而忌之。太祖雖不喜,然藉其詞章足用,故尚寘於翰苑。穀自以久次舊人,意希大用。建隆以後,為宰相者,往往不由文翰,而聞望皆出穀下。穀不能平,乃俾其黨與,因事薦引,以為久在詞禁,宣力實多,亦以微伺上旨。太祖2>笑曰:「頗聞翰林3>草制,皆檢前人舊本,改換詞語,此乃俗所謂依樣畫葫蘆4>耳,何宣力之有?」穀聞之,乃作詩,書於玉堂之壁5>,曰:「官職須由生處有,才能不管用時無。堪笑翰林陶學士,年年依樣畫葫蘆。」太祖益薄其怨望,遂...
葑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湖面為茭蒲等水生植物占滿,而湖泊漸趨乾涸,稱為「葑田」。宋.蘇軾〈乞開杭州西湖狀〉:「自國初以來,稍廢不治,水涸草生,漸成葑田。」
十家九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十室九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抱朴子》,晉葛洪撰,八卷,分為內外二篇。因葛洪自號抱朴子,故以號名書。內編論神仙修煉、符錄劾治諸事,純為道家之言。外篇論時政得失、人事臧否,詞旨辨博、饒有明理。全書對於古代藥物、化學和神話傳說等均留有珍貴資料。根據《抱朴子.外篇.用刑》的論述:秦國初興的時候,任官得才,內則勵行法治,明賞必罰;外則攻城略地,巧取豪奪;終於奠定帝業的基礎。等到始皇稱帝即位之後,就顯得志得意滿,過著極其奢侈、沉溺聲色的日子。而且,淫威肆虐,築長城,建別館,掘陵寢;南征北討,用兵連年;百姓既苦於橫征暴斂,又疲於徭戍苛繁,弄得天下到處都有生離死別、失夫喪妻的哀嘆,白骨堆積如...
摧朽拉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摧枯拉朽」。見「摧枯拉朽」條。01.清.昭槤《嘯亭雜錄.卷一○.江陰口談之誣》:「國初豫通王下江南時,所至摧朽拉枯,無不立下。」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