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9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怒髮沖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 秦王:指秦昭襄王。名稷,戰國時秦國君,生卒年不詳。在位時用范雎採遠交近攻之策,向東擴展,國勢強盛。然於和氏璧事件與澠池之會中,皆受挫於藺相如。 (4) 趙:趙國,戰國時七雄之一。約統有今河北省南部及山西省北部一帶。 (5) 璧:指和氏璧。戰國時楚人卞和得玉璞於楚地山中,楚文王時理其璞,製成寶璧,命名為「和氏璧」,後輾轉為趙惠文王取得。 (6) 瑕:音ㄒ|ㄚˊ,玉上的斑點。 (7) 卻立:退後幾步才站住。 ◎2《史記.卷八六.刺客列傳.荊軻》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
託公報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假公濟私」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假公濟私」原作「託公報私」。西漢末年,外戚專政,朝政幾乎都把持在外戚的手中,皇帝形同虛設,國勢動盪不安,外戚大臣之間明爭暗鬥,更是時有所聞。當時王莽已有謀篡漢室的野心,他暗中壯大自己的勢力,並且一步步地剷除所有反對他的人。翟方進是漢成帝時的丞相,在位九年,兼通文法吏事,治國有方,得到朝野的稱頌,號為「通明相」。王莽視其為眼中釘,亟欲除掉他。於是他勾結與翟方進私交甚篤的丞相議曹李尋,捏造了並未發生的天文異象,誣陷翟方進,說這是因為他身為丞相卻沒有善盡輔政的責任,以致人民的怨言上達天聽使然。成帝未詳加調查就下詔嚴加責備,翟方進迫於無奈,引咎自殺。朝中大...
原璧歸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 秦王:指秦昭襄王。名稷,戰國時秦國君,生卒年不詳。在位時用范雎採遠交近攻之策,向東擴展,國勢強盛。然於和氏璧事件與澠池之會中,皆受挫於藺相如。 (4) 卻立:退後幾步才站住。 (5) 怒髮上衝冠:盛怒的樣子。見「怒髮衝冠」。 (6) 布衣之交:平民之間相互的交往。 (7) 驩:音ㄏㄨㄢ,通「歡」,歡心、友好。 (8) 齋戒:在祭祀或舉行重要典禮之前,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葷,夫妻不同房,嚴守戒律,以示虔誠莊敬。 (9) 倨:音ㄐㄩˋ,傲慢無禮。 (10) 睨:音ㄋ|ˋ,斜著眼睛看。 (11) 有司:官員。職有專司,故稱為「有司」。 (12) 詳:通「佯」,假裝、偽...
肉林酒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大宛列傳》,這篇裡的「酒池肉林」則是形容酒肉之多的意思。根據《史記》的記載,漢時天子為了誇耀漢朝國勢,聚酒成池,掛肉成林,帶那些西域使節遍觀各地倉庫中儲藏的物資,讓他們見識漢朝的廣大。
逆耳忠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忠言逆耳」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七雄中的韓國,因為飽受強鄰秦國的威脅,加上國君無能,人心渙散,以致內憂外患交迫,隨時都可能亡國。韓非身為韓國的諸公子之一,曾在荀子門下受業學習,希望能用一己之才,為國效力,挽救國勢。他雖屢次上書勸諫韓王,卻無法受到重用。於是他把滿腔的抱負雄心,寫成《韓非子》一書。在《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提到︰有用的藥,吃起來雖然覺得很苦,但是聰明的人卻會勉強自己喝下它,因為知道吃下之後能夠治好自己的病;忠直的話語,聽起來讓人很難受,但是英明的君主卻會聽從,因為知道採納之後可以成就大業。後來「忠言逆耳」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表示誠懇正直的規勸往往刺耳,而...
不通一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竅不通」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商朝末年,紂王沉溺酒色,設酒池肉林,不理朝政,殺害許多直言進諫的忠臣,導致國勢危在旦夕。紂王的叔父比干,是當時的賢人,他看到紂王如此荒淫無道,十分痛心,便勸諫他力圖振作,遠離酒色,造福天下百姓。紂王不聽,反而以賢人的心七竅皆通的傳說為藉口,要借比干之心來看看,便將比干處以挖心酷刑。孔子針對這段歷史,很感嘆地說:「紂王的心智如果有一竅可通,比干就不會死了。」由此說明,為政者如果心智昏昧不明,便是國家滅亡的主要原因。後來「一竅不通」這句成語,就從《呂氏春秋.貴直論.過理》中所載的孔子的這段話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昏昧不明事理,或對某事完全不懂。
完歸趙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 秦王:指秦昭襄王。名稷,戰國時秦國君,生卒年不詳。在位時用范雎採遠交近攻之策,向東擴展,國勢強盛。然於和氏璧事件與澠池之會中,皆受挫於藺相如。 (4) 卻立:退後幾步才站住。 (5) 怒髮上衝冠:盛怒的樣子。見「怒髮衝冠」。 (6) 布衣之交:平民之間相互的交往。 (7) 驩:音ㄏㄨㄢ,通「歡」,歡心、友好。 (8) 齋戒:在祭祀或舉行重要典禮之前,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葷,夫妻不同房,嚴守戒律,以示虔誠莊敬。 (9) 倨:音ㄐㄩˋ,傲慢無禮。 (10) 睨:音ㄋ|ˋ,斜著眼睛看。 (11) 有司:官員。職有專司,故稱為「有司」。 (12) 詳:通「佯」,假裝、偽...
髮上衝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 秦王:指秦昭襄王。名稷,戰國時秦國君,生卒年不詳。在位時用范雎採遠交近攻之策,向東擴展,國勢強盛。然於和氏璧事件與澠池之會中,皆受挫於藺相如。 (4) 趙:趙國,戰國時七雄之一。約統有今河北省南部及山西省北部一帶。 (5) 璧:指和氏璧。戰國時楚人卞和得玉璞於楚地山中,楚文王時理其璞,製成寶璧,命名為「和氏璧」,後輾轉為趙惠文王取得。 (6) 瑕:音ㄒ|ㄚˊ,玉上的斑點。 (7) 卻立:退後幾步才站住。 ◎2《史記.卷八六.刺客列傳.荊軻》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
黃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古帝王軒轅氏的稱號。姓公孫,生於軒轅之丘,故稱為「軒轅氏」。建國於有熊,也稱為「有熊氏」。時蚩尤暴虐無道,兼併諸侯,黃帝與其戰於涿鹿,擒而誅之,諸侯尊為天子,以取代神農氏,成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稱為「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製作,如文字、音樂、曆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湯等均是他的後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如之奈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無可奈何」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無可奈何」這句成語指的是毫無辦法或沒有辦法可想的意思。典源出自於《戰國策.燕策三》。戰國末期,秦國勢力強盛,不斷出兵侵佔其他國家的領土。當時燕國是一個地處東北方的弱小國家,最初,燕王為了與秦國友好,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做為人質,在秦國,太子丹受到很差的待遇。太子丹逃回燕國後,為了抵抗秦國的侵略,同時也為了報仇,便經人介紹認識了荊軻,請他作刺客,到秦國刺殺秦王。由於荊軻遲遲不出發,太子丹便催他趕快上路,荊軻說:「就算我到了秦國,秦王也不會見我啊!除非我能帶著樊於期的頭和督亢的地圖前往,也許就有機會見到秦王。」樊於期本是秦國的將領,因為得罪秦王,逃到燕國...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