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4.9609 ms
共 13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獵心復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見獵心喜」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宋代思想家程顥在十六、七歲時,非常喜歡打獵,常常到郊外從事這樣的活動,享受在田野中追逐獵物的快樂。但隨著年紀增長,加上忙著求學作官,能像年輕時外出打獵的時間越來越少,便以為自己對這項活動不再感到興趣了。但他的老師周敦頤卻說:「要改掉舊習談何容易?現在你只是將這個喜好隱藏起來,等哪天又有機會接觸到,你就會像從前一樣喜歡它了。」果真在十二年後,程顥有天在回家的路上,看見有人在打獵,不禁勾起他的回憶,想起從前打獵的快樂,一時不禁技癢,也想下去試試。〈周子遺事〉裡就記載了這件事,說程顥「在田閒見獵者,不覺有喜心」,後來「見獵心喜」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
|
認知發展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非希兒童的智能表現與其年齡的關係。他對兒童心智活動的解釋是,兒童的思維或心智活動異於成人,兒童隨年齡增長而產生的智力發展,並非只是表現於他的知識量的增加,而是在思維方式上產生了質的改變。換言之,兒童不是具體而微的成人;不同年齡的兒童,採用不同的改念看待事物,採用不同的思維解決問題。但他的研究成就被世界心理學家們肯定,卻是在多年後的60年代。 認知結構與基模嬰兒出生不久後,即開始主動運用他與生俱來的一些基本行為模式來對環境中的事物做反應,從而獲得知識。此等以身體感官為基礎的基本行為模式,適可以視之為個體用以了解周圍世界的認...
|
太平天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背景1.1 洪秀全(1814-1864)1.2 太平天國內部2 太平天國的落敗3 影響4 參考書目 背景十九世紀的大清帝國,除了面臨來自列強的侵略外。由於長期的人口增長,中國已沒有足夠的土地供給所有人,民生的不濟、連年的旱災、水患等天災頻傳、無業者轉成為盜匪等,使社會不安的成分大大上升;其次,鴉片戰爭後大量鴉片輸入、外國產品的湧入所帶來的經濟性破壞;最後是滿清自身政治的腐敗和旗人軍隊的腐化和衰弱。這些都成為了太平天國得以迅速壯大並且威一度威脅清廷存在的根源。 洪秀全(1814-1864)本來出身於廣州城外的農戶,...
|
益壽延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增長壽命,多為頌祝人長壽的用詞。《孤本元明雜劇.東籬賞菊.第三折》:「南陽有菊潭,又有甘谷泉,人飲其水,皆得益壽延年。」也作「延年益壽」。
|
老年痴呆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老年痴呆症? 何為老年痴呆症?越老越懵、越老越傻並不是老人家必然的現象 只有部份年紀大的人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患上老年痴呆症老年痴呆症是一個主要影響腦部的病,簡單來說,患者的腦部會有功能退化的現 象。老年人較易患上 (65歲以上:4-8% 80歲以上:20%)主要問題:記憶力衰退智能及腦功能退化 ( Cognitive Decline )自我照顧能力下降 ( ADL )行為問題及精神病症狀 ( Challenging Behaviour and Psychiatric Symptoms) 初期患者會有什麼徵狀?老年痴呆症十大...
|
交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移交時,雙方交代並結清相關事項。唐.劉禹錫〈汝州刺史謝上表〉:「交割之時,戶口增長。」《三國演義》第七六回:「關公軍中缺糧,特來南郡、公安二處取白米十萬石,令二將軍星夜去解軍前交割。」
|
朱光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言有很濃厚的興趣,後來他考上 了香港大學的留學考。 在香港大學這所英國人辦的大學中,他不僅能更加增長他的文學知 識,同時也學到了許多新的事物,像英文、生物學、心理學等,後來看 了梁啟超的飲冰室文集和胡適所提倡的白話文,深深地覺得自己的古板 ,於是他轉而學寫白話文。 畢業後,經朋友介紹,到吳淞中學教英文,但他也初嘗政治的鬥爭 ,在這場鬥爭中,吳淞中學就被打垮了,由夏丏尊的推薦,到春暉中學 教英文,因而結識了匡互生、朱自清、豐子愷幾位好友,因不滿校長的 專制而出走上海,後來陸續也有很多好友趕到,他們和在上海認識的許 多...
|
台灣山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半前所長的角(約六、七公分)並不產生角環,而後每年幾乎都會形成一環。洞角是終身不脫落的,只會隨著年紀增長而增長,但年紀越大生長越慢。在功能上,角是防禦的武器,遇到敵害時,山羊會用角猛力地頂撞,當然在發情季節中,雄羊也會因爭風吃醋而用角相互打鬥。(註2) 食性台灣山羊是植食性動物,雖然只要是綠色植物大部分牠都能吃,但是因環境中植物相的不同,所吃的食物種類也有差異。例如南崁馬藍、山麻黃、高山白珠樹、蛇根草、火炭母草、箭竹、台灣冷杉和玉山圓柏的嫩芽,甚至...
|
戲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稱違反真理,對善法的增長沒有任何利益的言論。《中論》卷一:「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
|
道德發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類在知善行善與知惡去惡的活動,或氣質的增長精進歷程中,以學習、模仿和認同的方式達成,稱為「道德發展」。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