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下馬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開始就向對方展現威勢。[例]新主管剛到任,就給全體同仁一個下馬威。
國立臺南高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成校友會重組,凝聚校友會資源,積極協助校務發展。三十二、各科聯合科展與畢業成果展是南商一年一度盛事,展現同學創意學習成果。三十三、完成我國高職首例台德精英班招生及開班工作—開創優質雙軌制教學。三十四、主動出擊,強力行銷、提昇形象,成效卓著。 校徽 教學單位商業經營科幼兒保育科資訊管理科企業管理科數位影視動畫科應用外語科高齡社會健康管理科通識教育中心 校史一、 本校創設於民國11年4月,原名為「公立台南商業補習學校」,修業年限二年。二、 民國19年及民國30年,先後更名為「公立台南商業專修學校」及「公立台南專修商業學校」,...
競爭優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定義2 內容說明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定義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指一個企業面對同業競爭威脅下,善用降低成本或創造差異或滿足特定顧客等優勢策略,表現得比其他同業更具競爭力,進而展現企業特色和績效。 內容說明「競爭優勢」一詞,目前在管理學中相當常見,最早可追溯至卡威思(R. Caves)與波特(M. E. Porter)於1977年所發表的〈從進入障礙到流動障礙:新競爭的臆測決定和不自然的阻礙〉(Form entry barriers to mobility barries: Co...
台北市立南港高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來展望本校各項條件優異,有寬廣綠茵的校園,熱忱專業的師資,新穎完善的設施,在大家的努力下,除了致力發展現有各種班次(高職日間部、夜間部、特教班、實用技能班、國中技藝班、成人技訓班)外,也因應時代潮流的變化與需要,開創更活潑、多元的學習環境,提昇服務層級與擴大服務範圍都是我們未來繼續努力的方向,我們不但希望做到有教無類,更期許能做好因材施教,讓南港高工成為您美麗前程的開拓者。 交通資訊搭乘聯營公車南港行政中心站: 藍15、藍21、藍22、藍23、藍39、紅25、紅32、忠孝新幹線、51、203、205、212、276、28...
國立東勢高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帶領全校師生揮別簡易教室,搬遷至東勢鎮新盛里東關路646號新校舍,走出震災的陰霾,全校師生歡欣振奮,展現學校新氣象。民國97年8月,由簡慶郎先生就任第十二任校長。 參考資料http://www.tsvs.tcc.edu.tw/
九年一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建構有意義的學習環境。九年一貫課程強調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而非純粹知識記憶的結果,教學重心也會以能展現學生能力的教學與課程設計為主軸。為了培養國民應具備的基本能力,課程分為語文、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綜合活動等七個學習領域。九年一貫課程強調各學習領域或主題之間的「協同教學」,如此一來不僅可以增進教師間的合作,亦可增強學生學習活動上的邏輯性、連貫性與統整性。九年一貫課程強調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學生的實際學習經驗成為主要的學習素材,九年一貫課程想擺脫以教師為主導的知識學習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以主...
國立內埔農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化理念,加強辦理第二專長班、技藝訓練班。推動產學合作(如行銷內農咖啡、職場實習),培養學生多元能力,展現學校特色。加強教師創意教學,提升學生創意發明的能力。加強原住民學生技藝創意教學,結合社區發展原住民文化創意產業。建置E化校園與創意校園,培養科技能力及激發創意點子。辦理技能輔導班,落實政府證照政策,培養學生多元的能力。 發展目標以「和諧」、「多元」、「創意」、「優質」為本校發展願景,期許內埔農工能邁向優質、卓越的理想教育內涵。本校是一所擁有73年歷史的農工學校,至今育才濟濟,培育許多基層技術人才,畢業校友遍佈各階層,在...
浪漫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十八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初期,發生於歐洲的一股反對權威、傳統、古典的文藝思潮。著重主觀性、自我情感及想像。反對刻板、不注重文藝內涵的格律形式。偏重自由發展,展現個人風采。因此創造出的作品充滿了熱情、富於變化的風格。
都市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概要2 台灣的都市化定義3 關鍵字4 參考文獻 概要所謂「都市化」乃是指某一地區內的人口,由農村往城市相對移動、聚集、定居,並展現出都市生活型態的過程。此一系列社會、人口密度、生活型態變化的源頭,其實是人類生產模式的轉變所引起的,自英國圈地運動和其後工業革命以來,每單位農民生產力增加,農村開始釋出多餘勞動力,加上逐漸機械化的生產方式需要大量勞動力常駐工業工廠,人口於是開始大量往有工廠的都市聚集。(註1)而從一地自農村演變至都市的在地經濟結構觀點來看,都市化即是農業生產活動逐漸轉向非農業生產活動、產業結構逐漸升級的...
烏托邦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Republic)目的是藉由擴大描繪某一概念(正義或自由),以基於此概念而建構之理想社群形式,展現該概念的若干根本性質。摩爾(Sir Thomas More)的《烏托邦》(Utopia,1516),在其著述中將烏托邦描繪為一個理性之共和國,在其內財產為所有人共有,而遇戰爭時則以雇用鄰近好戰國家之傭兵,非自己之公民。其目標則主要聚焦在批判和諷刺,他將烏托邦之中的善良人民和作者當時身處之社會的罪惡作巧妙的對比,並藉之譴責後者。(註2) 參考書目註1: 許育典,《人權、民主與法治:當人民遇到憲法》,台北:元照。註2: 許...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