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鐵馬金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金屬戈也在太陽下熠熠發光,看來十分威武。 「鐵馬」見於南朝梁.陸倕〈石闕銘〉,文中用披掛著裝甲的戰馬成群結隊,朱紅色的軍旗飄揚綿延萬里,來形容軍容的浩大雄壯。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金戈鐵馬」,用來形容戰士的雄壯英姿。亦用來比喻戰事。如《舊五代史.卷六○.李襲吉列傳》:「毒手尊拳,交相於暮夜;金戈鐵馬,蹂踐於明時。」是形容戰爭。而宋.辛棄疾〈永遇樂.千古江山〉詞:「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則是形容軍容的浩大雄壯。
樹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樹下日光照不到的地方。《儒林外史》第四○回:「見那綠樹陰中,百姓家的小孩子,三五成群的牽著牛。」《紅樓夢》第七一回:「行至一湖山石後,大桂樹陰下來。」也作「樹蔭」。
燕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羽 - 羽色與夏羽無太大差異,但嘴喙基部變黑色,喉部淡褐色,外圍的黑圈變得不明顯。 生態習性常單獨或成群出現於海岸附近之砂石地或內陸的溪床等開闊區內。以類似燕子的飛行方式在空中捕捉金龜子、蜻蜓、蒼蠅等飛行中的昆蟲,也會在地面上急行啄食蚱蜢或蝗蟲等地面活動的昆蟲。在台灣本島,除了少部份是本島繁殖的之外,大部分族群是春秋過境鳥和冬候鳥。<註1>另外燕鴴會跟東方鴴一樣用著"擬傷"的方式來誘敵,以保護巢及幼雛。 鑑別特徵翼下腹羽為橙褐色,尾羽白色,末段黑褐色,尾上及尾下腹羽都是白色,這兩個特徵只有在飛行時才會明顯出現...
口出不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口出惡言,說話沒禮貌。《官話指南.卷四.官話問答》:「每日三五成群,在店門口兒擁擠觀看,其中還有口出不遜者。」
紅毛杜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色彩;喜歡出現在森林火災或破壞後的森林演替至灌叢階段的草原或裸露地上,在玉山國家公園的園區裡則常常成群聚或散生出現在塔塔加及八通關古道等處。<註2> 聞名世界的杜鵑花從亞熱帶、溫帶至亞寒帶都有杜鵑的蹤跡,紅毛杜鵑是草原性的高山杜鵑,他全株佈滿褐色的短剛毛,常與高山芒、玉山箭竹和巒大蕨等混生,分布範圍非常廣,花期一到可從中海拔一路開往高海拔山區去。<註1>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紅毛杜鵑英文關鍵字:Rhododendron rubropilosum 參考書目註1:台灣野花365天春夏篇128頁,張碧員...
菌物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以雙套染色體的個體發酵能力較佳。生殖方式以出芽生殖為主,產生的新個體有時並不和老的個體分離反而連成群體。酵母菌的有性生殖是正負兩交配型的酵母菌而成為合子,合子為雙套染色體。雙套體的酵母菌經減數分裂而產生孢子,孢子萌發後便發育為單套染色體的酵母菌。(註1)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 菌物界英文關鍵字: Kingdom Myceteae 參考書目註1:生物學,黃世傑,王瑋龍,陳森香合編著,華杏機構叢書,2003年4月,頁73。註2:新編生物學,劉又彰等合著,永大書局有限公司,1996,頁64。
踢毽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腳踢起毽子的遊戲,是一種具有民俗特色的體育活動。傳說起源於宋朝,由蹴鞠演變而來。根據事物原始記載,當時的兒童以鉛錫為錢,裝以雞羽,稱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還有裡外廉、施槍、聳膝、突肚、佛頂珠、剪刀、拐子等各踢法。不但有益健康,還可訓練靈巧的身手。明.劉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楊柳兒活,抽陀螺;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死,踢毽子;楊柳兒發芽兒,打柭兒。」
抹香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抹香鯨科,為齒鯨中最大的一種。重約六十到八十噸,頭大而方,大約占全身長的三分之一,上顎無齒,下顎列生圓錐形的牙齒,噴氣孔在頭的前端,體色由灰藍色至黑色,腹部顏色較淺。通常棲息在溫帶和熱帶的水域,常成群的生活在一起,以大烏賊、大章魚之類為食。所產鯨腦油,可用來作蠟燭、軟膏及化妝品,其腸內分泌物龍涎香則是名貴的香料。
群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成群聚集在一起。《隋唐演義》第一二回:「立起擂臺來,一個雷聲天下響,五湖四海盡皆聞,英雄豪傑群聚於臺下。」
大捲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叢、農耕地及防風林外型特徵:全身黑色且有光澤,尾羽長有深叉,嘴、腳均為黑色。習性:主食昆蟲,常單獨或成群停棲於電線或牛背上,與黃頭鶯同時出現在牛隻附近覓食,飛行動作靈活,領域性極強,常發出類似"機卡啾"的聲音。<註1> 因地區而生活習慣不一樣的大捲尾棲息在都市的大捲尾並不結群,但在農業區的大捲尾會結成小群,停棲在電線上,近年來發現大捲尾有夜間活動頻繁的跡象;繁殖期,親鳥夜間會在路燈周圍捕食昆蟲,離巢的幼鳥也會停在電線上等待親鳥的餵食,此現象普遍見於台灣各地。<註2>在早期的農業社會時期,別名烏秋的...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