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6.880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鉤深致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能鉤取深處和招致遠處之物。比喻探索深奧的道理或治學的廣博精深。《晉書.卷五五.夏侯湛傳》:「自《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圖緯六藝,及百家眾流,罔不探賾索隱,鉤深致遠。」
太平天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秀全。當然,除了外在的不利因素之外,太平天國自身的內鬨、制度的矛盾、戰略的失敗和與列強的關係等,也都招致太平天國走向了滅亡。 影響在這場戰役中,領導軍隊的曾國藩和李鴻章、左宗棠等人都獲得要職,主要的權力漸漸開始產生了轉移。而這也使滿清的權力不再集中,地方要員影響力的擴大,如1900年爆發的義和團,東南各省單獨締結了東南互保協定。而如湘軍的私家軍隊,也成為後來地方軍閥起源。(註1) 參考書目註1 徐中約(2001)。中國近代史,頁226-234。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物極必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物極必反」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文子》一書作者文子,據傳為春秋時晉國人,大約和孔子同一時代,為老子弟子。《文子.九守》中講述:天地運行的自然法則發展到極限,就會朝相反的另一方轉化,過於自滿則會招致損害,像日月盈虧一樣,是不變的道理。古代聖明的天子待人謙沖和善不敢自滿,像容納百川匯注的谿谷,接受來自各方的批評及建言,功業和德行才能不衰退,這就是天道。另外在《文子.上禮》亦有相同的說法:天地萬物循環的道理發展到了極限,就會朝相反的方向轉化,過分盈滿就會有所損害。後來「物極必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事物發展到極點,必然會轉向發展。
窮兵極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也就是用兵的方法。這兩句話說的是:在戰爭中,用兵沒有做好防備的人一定會受傷,用盡全部兵力的人一定會招致滅亡。 「黷武」則是出自《後漢書.卷七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劉虞》,根據記載,節度使劉虞對公孫瓚原本就有些不滿,後來又因為兒子劉和在公孫瓚陰謀下被袁術扣留做人質,仇怨就更深了。公孫瓚雖然幾次和袁紹交戰都吃敗仗,但還是持續出兵攻打,劉虞一方面擔心他用兵無度,任意發動戰爭,一方面又怕他勢力過大掌控不住,所以不讓他再度出兵。就這樣兩人結怨愈來愈深,最後劉虞發兵攻打公孫瓚,結果兵敗,被誣陷想要謀反而遭處斬。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窮兵黷武」一個成語,用於表示恣意運用兵力,發動戰爭。
美景良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美好的時光,迷人的景色。參見「良辰美景」。《北齊書.卷一六.段榮傳》:「孝言雖黷貨無厭,恣情酒色,然舉止風流,招致名士,美景良辰未嘗虛棄,賦詩奏伎,畢盡歡洽。」
牛步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工程進度、工作效率、發展速度等嚴重緩慢下來的程度。如:「政府機關處理陳情案的牛步化,招致人民的批評與抱怨。」
不加可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置可否」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不置可否」就是對事情的是非對錯,不表示可或否。北宋汪藻在為尚書禮部侍郎衛膚敏所撰寫的墓誌銘中,憶及衛公生前曾向皇帝建言,直陳朝政紊亂的原因,就在於大臣們:「惟恐失人主之意,故于政事無所可否。」指眾臣為了怕違背皇帝的心意,對於任何政事都不表示意見,以致於不管對錯都放任行之,終於招致災禍。其中「無所可否」的意思,就是指沒說可以,也沒說不可以,表示沒有意見的樣子。後來「不置可否」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不表示任何意見。
嬰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說龍喉下逆長著尺把長的鱗片,若有人觸犯鱗片,龍必怒而殺人。語本《韓非子.說難》:「夫龍之為虫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故後世將臣子勇於諫諍而冒犯君主威嚴,或觸怒有強權的人而招致殺身者,稱為「嬰鱗」。宋.蘇軾〈謝中書舍人啟〉:「出而從仕,有狂狷嬰鱗之愚。」也作「批逆鱗」。
無妄之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無妄之災」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无,古「無」字。无妄,是《易經》卦名。卦象是下震(☳)上乾(☰)。六三的爻辭說:「无妄之災。」意思是不妄為卻無故招致災禍,這就像是有人把牛繫在路上,卻被路過的人牽走,而使同邑的人平白受到懷疑和搜捕。後來「無妄之災」被用來比喻意外的災禍。如漢人王充《論衡.卷一五.明雩》:「無妄之災,百民不知,必歸於主。」百姓因為不明究裡,往往將意外的災禍歸究於為政者。
物極則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物極必反」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文子》一書作者文子,據傳為春秋時晉國人,大約和孔子同一時代,為老子弟子。《文子.九守》中講述:天地運行的自然法則發展到極限,就會朝相反的另一方轉化,過於自滿則會招致損害,像日月盈虧一樣,是不變的道理。古代聖明的天子待人謙沖和善不敢自滿,像容納百川匯注的谿谷,接受來自各方的批評及建言,功業和德行才能不衰退,這就是天道。另外在《文子.上禮》亦有相同的說法:天地萬物循環的道理發展到了極限,就會朝相反的方向轉化,過分盈滿就會有所損害。後來「物極必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事物發展到極點,必然會轉向發展。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