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71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眾寡不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寡不敵眾」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周厲王施行暴政,禁止人民議論毀謗朝廷,並且任用虢(ㄍㄨㄛˊ)長父和榮夷公,但這兩人只知獨占利益作威作福,臣子芮(ㄖㄨㄟˋ)伯良夫認為這樣一來將會為國家招來大災難,於是上書勸誡周厲王。強調身為一國之君有責任為人民除禍害,作人民的榜樣,否則將招致人民的仇視和怨恨,而且君王只有一個,是抵擋不了人數眾多的百姓,這時君王的處境就危險了。後來「寡不敵眾」演變為成語,用來指人少的抵擋不過人多勢眾的。
節流開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開源節流」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時代的思想家荀子,在他的著作中陳述如何富國強兵的理念。他認為,君主如果不愛護人民、好大喜功、賞罰不分,會因此招致民怨,而使國家衰亡。因此,基層民眾是最重要的。如果他們富有,國家就會富強。看似不重要的鄉野郊區,其實是國家財力的根本;而看似重要穀倉的儲量,卻不過只是枝微末節而已。所以,百姓能得天時,按照正常的時節從事耕作,是國家物資的主要來源;按照收入等級來徵收賦稅,納入國庫以資利用,則是國家財貨的流通方式。所以英明的君主必須謹慎地維持這方面的和諧安定,節省不必要的支出,盡量開發其他財源,並時時考量調整各項收支,這樣天下就會富足,君主也不用為財政問題...
陳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斛米,我就為尊公寫佳傳。」結果被拒絕後,陳壽竟然就不為享有高名的丁氏二人立傳。另外在諸葛亮的傳記上也招致非議,因為陳壽父親陳式曾經因為連坐馬謖敗軍之罪而遭諸葛亮判處髡刑,後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也與陳壽不善。
名不虛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名不虛傳」之典源,提供參考。 ※◎1《史記.卷七五.孟嘗君傳》太史公1>曰:「吾嘗過薛2>,其俗閭里3>率多暴桀子弟,與鄒、魯4>殊。問其故,曰:『孟嘗君5>招致天下任俠,姦人入薛中,蓋六萬餘家矣。』世之傳孟嘗君好客自喜,名不虛矣。」 〔注解〕 (1) 太史公:指司馬遷(西元前145∼前86),字子長,西漢時人。生於龍門,年輕時遊歷宇內,四十二歲繼承父親司馬談為太史令,並承遺命著述。因辯護李陵降匈奴事,觸怒武帝下獄,受腐刑。後為中書令,完成《史記》,為紀傳體之祖,亦為通史著作之祖。 (2) 薛:春秋時國名,地約在今山東省滕縣東南。 (3) 閭里:鄉里。 (4) 鄒、魯:鄒,...
名不虛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名不虛傳」之典源,提供參考。 ※◎1《史記.卷七五.孟嘗君傳》太史公1>曰:「吾嘗過薛2>,其俗閭里3>率多暴桀子弟,與鄒、魯4>殊。問其故,曰:『孟嘗君5>招致天下任俠,姦人入薛中,蓋六萬餘家矣。』世之傳孟嘗君好客自喜,名不虛矣。」 〔注解〕 (1) 太史公:指司馬遷(西元前145∼前86),字子長,西漢時人。生於龍門,年輕時遊歷宇內,四十二歲繼承父親司馬談為太史令,並承遺命著述。因辯護李陵降匈奴事,觸怒武帝下獄,受腐刑。後為中書令,完成《史記》,為紀傳體之祖,亦為通史著作之祖。 (2) 薛:春秋時國名,地約在今山東省滕縣東南。 (3) 閭里:鄉里。 (4) 鄒、魯:鄒,...
先從隗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隗,郭隗,戰國時策士。先從隗始指用人先從我郭隗開始。語出《戰國策.燕策一》:「今王誠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況賢於隗者乎?」比喻招致賢才,不妨先暫用能力低劣者,以表明急於求賢的誠意,進而吸引賢者投效。
急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強力改革、進取。[例]行政改革是需要按步推行,太過急進容易招致反彈,產生阻力。
無妄之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無妄之災」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无,古「無」字。无妄,是《易經》卦名。卦象是下震(☳)上乾(☰)。六三的爻辭說:「无妄之災。」意思是不妄為卻無故招致災禍,這就像是有人把牛繫在路上,卻被路過的人牽走,而使同邑的人平白受到懷疑和搜捕。後來「無妄之災」被用來比喻意外的災禍。如漢人王充《論衡.卷一五.明雩》:「無妄之災,百民不知,必歸於主。」百姓因為不明究裡,往往將意外的災禍歸究於為政者。
延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延緩或延長期限。漢.王充《論衡.異虛》:「高宗見妖改政,安能除禍?除禍且不能,況能招致六國,延期至百年乎?」《孽海花》第三四回:「那時楊雲衢在港,又因布置不及,延期了兩天。」
翫兵黷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也就是用兵的方法。這兩句話說的是:在戰爭中,用兵沒有做好防備的人一定會受傷,用盡全部兵力的人一定會招致滅亡。 「黷武」則是出自《後漢書.卷七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劉虞》,根據記載,節度使劉虞對公孫瓚原本就有些不滿,後來又因為兒子劉和在公孫瓚陰謀下被袁術扣留做人質,仇怨就更深了。公孫瓚雖然幾次和袁紹交戰都吃敗仗,但還是持續出兵攻打,劉虞一方面擔心他用兵無度,任意發動戰爭,一方面又怕他勢力過大掌控不住,所以不讓他再度出兵。就這樣兩人結怨愈來愈深,最後劉虞發兵攻打公孫瓚,結果兵敗,被誣陷想要謀反而遭處斬。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窮兵黷武」一個成語,用於表示恣意運用兵力,發動戰爭。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