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和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鳥的鳴聲相應和。比喻音樂或歌唱聲調相諧。《左傳.莊公二十二年》:「鳳皇于飛,和鳴鏘鏘。」《文選.嵇康.琴賦》:「遠而聽之,若鸞鳳和鳴戲雲中。」
即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眼前的景色。唐.錢起〈初黃綬赴藍田縣作〉詩:「居人散山水,即景真桃源。」
2.因眼前的景物而產生的情感反應。如:「即景詩」。《紅樓夢》第七六回:「你不說『玉桂』,我難道強對『金萱』麼!再也要鋪陳些富麗,方是即景之實事。」
未央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可以說,《未央歌》滿足了人們對民初那個時代浪漫的文化想像。主要人物藺燕梅,個性天真、單純,擅長舞蹈、歌唱。缺點是不太謙虛。曾在全校面前扮演修女,歌唱《玫瑰三願》,在校園極具超人氣。童孝賢,誠懇活潑,很喜歡動物,單戀蘭燕梅是他最大的秘密。伍寶笙,溫文爾雅,冷靜、有腦筋,以姊姊的姿態守護蘭燕梅。余孟勤,正直剛毅,表現天行健的精神。是眾人中公認最適合蘭燕梅的人選。除四大主角外,書中還描繪優渥自信的范寬湖,庸俗自卑的宋捷軍,通達敏慧的史宣文,勇敢坦蕩的淩希...
報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投考或參加活動時填寫個人資料的手續。[例]這次歌唱比賽報名的人數不多。
徒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歌唱時不以樂器伴奏,稱為「徒歌」。《爾雅.釋樂》:「徒歌謂之謠。」《晉書.卷二三.樂志下》:「凡此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絃。」
足蹈手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手舞足蹈」之典源,提供參考。 #《詩經.大序》1>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2>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3>之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孟子.離婁上》。 (2) 永:通「詠」,歌唱,指吟唱詩歌以抒發情感。 (3)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四「之」字皆助詞,無義。〔參考資料〕 《孟子.離婁上》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倡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人先歌唱,他人再隨聲相和。《禮記.樂記》:「倡和清濁。」唐.孔穎達.正義:「先發聲者為倡,後應聲者為和。」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二:「趙以寒士而留余仍住王公舊屋,供其饔飧,彼此倡和。」
樂府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間歌謠或可配樂歌唱的詩。參見「樂府」條。
打擂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設臺比武。如:「拳賽要登場了,這次是由前後任拳王打擂臺。」元.高文秀《黑旋風》第一折:「那泰安州山神廟,有一等打擂臺賭本事的,要與人廝打。」
2.較量技巧、手段。如:「這次球賽由我們自己人互打擂臺,相互較量。」《紅樓夢》第五三回:「我纔看那單子上,今年你這老貨又來打擂臺來了。」
打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每場雜劇演完後,附加一段表演作為結束,稱為「打散」。後泛指曲藝雜技。《水滸傳》第五一回:「每日有那一般打散,或有戲舞,或有吹彈,或有歌唱,賺得那人山人海價看。」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