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5528.9377 ms
共 16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自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我調適,有自我排遣、自我娛悅的意思。《楚辭.屈原.離騷》:「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文選.江淹.雜體詩.陶徵君》:「雖有荷鋤倦,濁酒聊自適。」
|
等不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耐不住、迫不及待。[例]他猶豫再三,還是不肯開口說話,大家都等不及了。
|
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冘豫:遲疑不決。《後漢書.卷六九.竇武傳》:「武復數白誅曹節等,太后冘豫未忍,故事久不發。」《資治通鑑.卷四二.漢紀三十四.光武帝建武六年》:「囂復多設疑故,事久冘豫不決。」也作「猶豫」。
|
毫不遲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點也不猶豫、懷疑。如:「張先生一向熱心公益,對於行善助人的事,他總是毫不遲疑。」
|
斷章取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來表達自己的意志與立場。例如《左傳.襄公十四年》載:晉、魯等國攻打秦國,軍隊至涇水,大家為是否渡河而猶豫不決,晉國大夫請魯國大夫孫叔豹表示意見,孫叔豹就賦了〈匏有苦葉〉,這首詩現存《詩經.邶風》中,首章是:「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原詩是刻畫一位待嫁女子決意出嫁的心情。但這當然不是孫叔豹想要表達的意思,他只是借以表示,無論水深水淺,一定要渡過河去。這種「賦詩斷章」的方式,在《左傳》中屢見不鮮,所以盧蒲癸才會有「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的說辭。後來「斷章取義」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原專指截取《詩經》的前身當時稱為《詩》的詩集中某詩的部分以為己用,而不顧原詩的本意。今則多用來泛指截...
|
截鐵斬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斬釘截鐵」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雲居禪師,本姓王,師諱道膺,唐末幽州薊門玉田人。是洞山良价禪師的傑出弟子,曹洞宗的第二代。道膺住在江西雲居山,僧眾很多。一年秋天,雲居禪師忽然感覺身體不適,他趁弟子們聚在一起的時候,告訴弟子們:生與死是很平常的事,大家不必太過憂慮。今後大家處理事情,一定要「斬釘截鐵,莫違佛法」。就是說做事要果斷堅決,不要違反佛法。並將生死置於度外,就像如來佛一樣,「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凡事合宜就好,各取所需,不必多取。後來「斬釘截鐵」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說話辦事堅決果斷,毫不猶豫。
|
遲疑不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猶豫不決
|
主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猶豫不定。漢.王充《論衡.逢遇》:「況節志高妙,不為利動,性定質成,不為主顧乎?」
|
右盼左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樹鎮妖》:「卻說郭璞先生,行到山麓之下,前觀後察,左顧右盼,遂將羅經下針,審了方向。」或指顧慮太多,猶豫不決的樣子,如明.李贄《焚書.卷五.讀史.孔明為後主寫申韓管子六韜》:「以故瞻前慮後,左顧右盼。自己既無一定之學術,他日又安有必成之事功耶?」
|
幾無僅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富民而措刑,可與強兵而伏戎虜矣。有君如此,其忍負之。 〔注解〕
(1) 改過不吝:有過就改,絕不猶豫。見「改過不吝」。
(2) 從善如流:聽從好的意見,就像流水般的自然順暢。比喻樂於接受別人好的意見。見「從善如流」。
(3) 勉強:盡力而為。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