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大逆不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2) 義帝:指楚懷王。項羽假裝尊崇懷王為義帝,實則根本不聽從懷王命令。 (3) 北面:古時臣子面向北方朝見天子,故以北面代稱臣子。 (4) 項羽:項籍(西元前232∼前202),字羽,秦末下相人。力能扛鼎,才氣過人,與叔父項梁起兵吳中,梁敗死,籍繼為將,大破秦軍,自立為「西楚霸王」。與劉邦爭天下,戰無不利,但垓下一戰,楚軍瓦解,乃自刎於烏江。〔參考資料〕 《漢書.卷八.宣帝紀》十二月,平通侯(陽)〔楊〕惲坐前為光祿勳有罪,免為庶人。不悔過,怨望,大逆不道,要斬。
涸轍之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轍,車輪輾地所留下的痕跡。鮒,鯽魚。在乾枯車轍中的鯽魚所需要的只是斗升的水,如果拖延時間遠去西江取水,則不過是空口白話,無法解決問題。典出《莊子.外物》。後比喻陷處困境,急需救援的人或物。宋.蘇軾〈乞開杭州西湖狀〉:「若一旦堙塞,使蛟龍魚鱉,同為涸轍之鮒,臣子坐觀,亦何心哉?」也作「涸轍枯魚」、「涸轍窮鱗」、「涸轍窮魚」、「涸轍之枯」、「涸轍之魚」。
噬臍莫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而君焉取餘?」弗從。還年,楚子伐鄧。十六年,楚復伐鄧,滅之。 〔注解〕 (1) 騅甥:春秋時鄧國臣子,生卒年不詳,鄧侯甥。騅,音ㄓㄨㄟ。 (2) 聃甥:春秋時鄧國臣子,生卒年不詳,鄧侯甥。聃,音ㄉㄢ。 (3) 養甥:春秋時鄧國臣子,生卒年不詳,鄧侯甥。 (4) 楚子:楚文王(?∼西元前677),春秋時楚國國君。鄧侯甥。在位期間國勢強盛,鄧國為其所滅。 (5) 鄧侯:即鄧祈侯,春秋時鄧國人,生卒年不詳。 (6) 噬齊:左傳杜預注:「若齧腹齊,喻不可及。」比喻後悔已遲。噬,音ㄕˋ,嚙啃。齊,通「臍」,肚臍。
微乎其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爾雅》是古代一部解釋詞語、名物的專書,〈釋訓〉篇有「式微式微者,微乎微者也」一節,係釋《詩經.邶風.式微》之文。《詩》云:「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這是黎侯被狄人所逐,寄居衛國時,他的臣子勸他回國的話。黎侯流亡到衛國,衛國給他優厚的待遇,局勢穩定後,他竟然不想回去了。他的臣子因此來勸諫他。據朱熹詩經傳的說法,這段勸諫文字的意思是:「您被逐而寄居衛國,已是衰微得不能再衰微了,您為何不回國呢?不是為了您,我們做臣子的何必餐風露宿,陷身泥塗,這麼辛苦而受不到庇護拯救呢?」「式微式微」是詩歌常見的疊句,有加強語氣的作用;其中的「式」是發語詞,...
寡不敵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周厲王施行暴政,禁止人民議論毀謗朝廷,並且任用虢(ㄍㄨㄛˊ)長父和榮夷公,但這兩人只知獨占利益作威作福,臣子芮(ㄖㄨㄟˋ)伯良夫認為這樣一來將會為國家招來大災難,於是上書勸誡周厲王。強調身為一國之君有責任為人民除禍害,作人民的榜樣,否則將招致人民的仇視和怨恨,而且君王只有一個,是抵擋不了人數眾多的百姓,這時君王的處境就危險了。後來「寡不敵眾」演變為成語,用來指人少的抵擋不過人多勢眾的。
桃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戰國魏文侯的臣子子質,因罪北逃,而在簡主面前抱怨,認為朝廷內外有一半的人是他栽培的,可是卻與他作對,因此今後不再施恩給別人了,但簡主卻說:「如果春天種的是桃李,夏天就可以在樹下乘涼,而秋天也可以採食它的果實。但如果春天種的是蒺藜,那夏天不只不可採它的葉子,而且秋天還會長出刺來。因此就像種樹一樣,你所栽培的人是選錯了。」典出韓詩外傳.卷七。後世因用桃李比喻所栽培的門生後輩。唐.劉禹錫〈宣上人遠寄和禮部王侍郎放榜後詩因而繼和〉詩:「一日聲名遍天下,滿城桃李屬春官。」
光天化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光天化日」係由「光天」及「化日」二詞組合而成。「光天」指陽光普照之天。這個詞見於《書經.益稷》:「俞哉,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蒼生,萬邦黎獻,共惟帝臣,惟帝時舉。」禹稱讚舜帝的德行如陽光普照天下,從天涯到海角的黎民百姓,萬國的眾多賢能的人,都是舜帝的臣子,為舜帝所用;這裡的「光天之下」本指普天之下。「化日」,指太平盛世。這個詞見於《後漢書.卷四九.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王符》裡所收錄王符《潛夫論.愛日》:「化國之日舒以長,故其民閑暇而力有餘;亂國之日促以短,故其民困務而力不足。」意思是說在政治清明、有教化的國家,人民的生活過得安閒舒適,所以有餘力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沒有教化的亂國,人民的...
法家拂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世代為官,謹守法度的臣子和輔助君王的賢士。《孟子.告子下》:「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殫心竭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欄杆折毀,仍大聲地說出諫言。事過之後,有人要更換折斷的欄杆,成帝命人將其保留,用以表彰這位忠貞剛直的臣子。白居易藉此事讚美皇上有納諫之心,更明言臣子有直諫之務,故云:「賤臣得不有犯無隱,以副陛下納諫之旨乎?殫思極慮,以盡微臣獻言之道乎?」意指皇上既有納諫的心,為人臣者當然一定要竭盡心力地提供建言,不可有所隱瞞。後來「殫精竭慮」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竭盡精力與思慮。
掩人耳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掩人耳目」的典源本於《大宋宣和遺事.亨集》。《大宋宣和遺事》主要敘述宋徽宗、欽宗、高宗三朝的故事,其〈亨集〉裡有一段記載:宋徽宗眼見國勢漸衰,又有臣子上奏國家將有刀兵之危,因而十分憂愁。陪侍在旁的平章高俅、御史楊戩,見徽宗悶悶不樂,就建議徽宗要及時行樂。於是他們帶徽宗微服出遊,到了金環巷,與名妓李師師喝酒作樂。這件事傳到諫臣曹輔耳中,隨即進表直諫徽宗不該被奸臣蠱惑,貴為天子竟到市井民間遊玩,寵幸娼妓,睡在娼館裡。這種行事舉動,想要遮蔽他人的耳目,實在不可能。如果天下人都知道了,史官也記在史書上,到時可是貽笑萬代,不可以不謹慎啊!後來「掩人耳目」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用假象欺騙、蒙...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