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上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君主、帝王。《詩經.大雅.蕩》:「蕩蕩上帝,下民之辟。」漢.毛亨.傳:「上帝,以託君王也。」《後漢書.卷六七.黨列傳.李膺》:「頃聞上帝震怒,貶黜鼎臣。」
伐異黨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黨同伐異」之典源,提供參考。 《後漢書.卷六七.黨列傳.序》及漢祖杖劍,武夫勃興,憲令寬賒,文禮簡闊,緒餘四豪之烈,人懷陵上之心,輕死重氣,怨惠必讎,令行私庭,權移匹庶,任俠之方,成其俗矣。自武帝1>以後,崇尚儒學,懷經協術,所在霧會2>,至有石渠3>分爭4>之論,黨同伐異之說,守文之徒,盛於時矣。至王莽專偽,終於篡國,忠義之流,恥見纓紼,遂乃榮華丘壑,甘足枯槁。雖中興在運,漢德重開,而保身懷方,彌相慕襲,去就之節,重於時矣。逮桓靈之閒,主荒政繆,國命委於閹寺,士子羞與為伍,故匹夫抗憤,處士橫議,遂乃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品覈公卿,裁量執政,婞直之風,於斯行矣。 〔注解〕 (1)...
望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聽到風聲。《後漢書.卷六七.黨傳.李膺》:「守令畏威明,多望風棄官。」《三國演義》第一○回:「軍士無主,望風奔逃。」
朋比作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常常被奸人所陷害。如同漢朝的名節正直之士,彼此同心而愛國,但是卻被那些宦官小人所憎恨,所以就製造了黨之禍,想要消滅這些正人君子。以私利為趨向的人,因為都同樣擁有個人的私心,經常互相勾結做壞事。而遵守正道的人,就會遭到小人設計陷害、毀謗,往往不得善終。小人總是經常奸計得逞,而正直忠貞之人卻總是無法戰勝,這樣的形勢,身為一國的君主,怎能不加以戒惕!」後來「朋比為奸」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互相勾結做壞事。
家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家族世代相傳的學問。《後漢書.卷六七.黨傳.孔昱傳》:「昱少習家學,大將軍梁冀辟,不應。」《西湖佳話.葛嶺仙迹》:「小婿聞修仙一道,要在各人自煉,雖有家學,亦不過是些平常導引之法。」
別有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復奏,遽令塞之。據亡新求周秦故事,謁者閣上得驪山本。李斯領徒七十二萬人作陵,鑿之以韋程,三十七歲,地中水泉。奏曰:「已深已極,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天狀。」抑知厚地之下,別有天地也。
援經據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聰明好學,十二歲時便能通曉《春秋》、《論語》。桓帝時,太常趙典薦舉荀爽至孝,拜為郎中。後來為了躲避黨之禍,荀爽隱居漢水濱十餘年,專事著述,著有《禮》、《易傳》、《詩傳》、《尚書正經》、《春秋條例》、《漢語》、《新書》等書,而有碩儒之稱。黨解除之後,司空袁逢薦舉荀爽為官,但荀爽未就職。當時社會動亂,禮教崩壞,人們通常不為妻子服喪,或在為父母服喪期間仍到別人家中弔問喪疾,或者私自為死去的長輩加封諡號,這些行為都是違反禮節的。荀爽便引用典籍裡的記載,來糾正時人錯誤的禮教觀念,雖然沒有完全改變當時人的習俗,也收到了很不錯的效果。後來「引經據典」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引用經書典籍等做為說...
不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汙濁、不淨。《楚辭.屈原.卜居》:「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晉.司馬彪《續漢書.卷五.黨傳.郭泰傳》:「叔度之器,汪汪若萬頃之波,澄之而不清,混之而不濁,不可量也。」
口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口舌遲鈍,不善於言談。《後漢書.卷六七.黨傳.劉儒傳》:「郭林宗常謂儒口訥心辯,有珪璋之質。」也作「口鈍」。
噤如秋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噤若寒蟬」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寒冷季節時,聽不到蟬叫聲,所以古人用「寒蟬」來比喻不說話。據《後漢書.卷六七.黨列傳.杜密》載,東漢時杜密是一個正直敢言的人,他為官清正,執法嚴明。杜密去官回鄉後,對政事仍十分關心,常向太守推舉賢人,揭露惡行。當時有位與杜密同鄉的高官劉勝,也辭官還鄉。劉勝為人明哲保身,不問政事。有一天,太守王昱對杜密稱讚劉勝是個不過問時政的清高之士。杜密知道太守是嫌他愛管閒事,激勵他向劉勝學習,就說:「劉勝曾任大夫,現在退休了,每天仍接見不少重要人士,理當多關心政事。可是他知道有賢能的人,卻不往上舉薦;知道不好的事,也不肯向上通報。為了保全自己,像寒蟬似的不聲不響...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