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92.988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口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隻鐘。如:「廟裡懸著一口鐘。」
2.一種沒有開衩的長袍。形狀如鐘形,上窄下寬。《官場現形記》第四三回:「卻不知從那拖到一件又破又舊的一口鐘,圍在身上,擁抱而臥。」也稱為「斗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然數的第一位。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單個、不是多數的。如:「一個」、「一張紙」。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專注、純正。如:「一心一意」、「用情專一」。
全、整。如:「一身臭汗」、「一生一世」。
每。如:「一班四十人」、「一頁六百字」。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便起床。」
放在兩重疊的動詞之間,表示短暫或略微嘗試的意思。如:「動一動」、「問一問」、「聞一聞」。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
一旦。表示假設的語氣。如:「一失足成千古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之一。用銅或鐵製成,內部中空的打擊樂器。如:「鐘鼓齊鳴」、「暮鼓晨鐘」、「教堂的鐘聲很悅耳。」
報時器。如:「時鐘」、「鬧鐘」。
分鐘:量詞。用於計算時間的單位。六十分鐘為一小時。如:「她花了三十分鐘時間拼好這個拼圖」。
點鐘:量詞。用於計算時間的單位。一點鐘為一小時。如:「明天早上十點鐘我們校門口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與動物飲食、發聲的器官。如:「口腔」、「張口」、「閉口」、「守口如瓶」。
器物納入或放出的地方。如:「瓶口」、「碗口」、「槍口」。
內外相通的地方。如:「港口」、「路口」、「巷口」、「門口」、「關口」。
刀鋒、劍鋒。如:「刀口」、「劍口」。
物體破裂處。如:「傷口」、「裂口」、「決口」。
量詞:A>用於計算人數的單位。如:「一家八口」。B>計算牲畜數量的單位。相當於「隻」、「頭」。如:「三口豬」。C>用於計算器物數量的單位。如:「兩口鍋子」、「一口鋼刀」、「一口枯井」。
一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人。《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下》:「一切調上公以下諸有奴婢者,率一口出錢三千六百。」也稱為「一口子」、「一口兒」。
2.眾口同聲。《新唐書.卷一○三.張玄素傳》:「天下翕然,一口頌歌。」
3.一言,指口氣堅定不變。如:「一口咬定」。《文選.左思.魏都賦》:「四海齊鋒,一口所敵。」
4.計算牲畜、物品的單位名詞。如:「一口羊」、「一口鍋」。《三國演義》第四回:「聞司徒有七寶刀一口,願借與操入相府刺殺之。」
5.咬嚼一下,稱為「一口」。
6.形容數量很少。如:「一口飯」、「一口水」。也稱為「一口子」、「一口兒」。
7.滿口。《兒女英雄傳》第三七回:「只聽他打著一口常州的鄉談道。」
掩耳盜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掩耳盜鈴」之「鈴」,典源作「鍾」。「鍾」同「鐘」。春秋時,晉國的范吉射被智伯消滅後,有人在他家中看到一口鐘,想把它偷走。可是這鐘實在是太大了,根本無法背走,於是就打算把鐘敲碎後再一塊一塊的拿走。可是一動手敲,鐘便發出洪亮的響聲。他怕這鐘聲會引來他人的搶奪,於是急忙將自己雙耳摀住,以為這樣自己聽不見,那麼別人也就聽不到了。後來這個愚蠢行為的故事被濃縮成「掩耳盜鈴」,用來比喻自己欺騙自己且妄想藉以瞞騙他人。出現「掩耳盜鈴」的書證如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列朝.朝覲官進獻》:「夫既曰官銀,那有無礙之理,真掩耳盜鈴也。」然而從古書裡的記載,卻不難看出早期文獻的「鈴」都是作「鐘」,例如北齊.劉晝...
盜鐘掩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人得到一口鐘,想要背走,但因巨大無法背負,想擊毀它,但撞擊時有鐘聲,恐怕他人聽到聲音來搶奪,於是掩上耳朵。典出《呂氏春秋.不苟論.自知》。比喻自欺欺人。《舊唐書.卷二○.哀帝本紀》:「立嗣君於南面,斃母后於中闈,黃門與禁旅皆殲,宗室共衣冠並殪,復又盜鐘掩耳,嫁禍於人。」也作「盜鈴掩耳」、「竊鈴掩耳」、「塞耳盜鐘」、「塞耳偷鈴」、「掩耳盜鈴」、「掩耳盜鐘」、「掩耳偷鈴」。
掩耳盜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掩耳盜鈴」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掩耳盜鈴」之「鈴」,典源作「鍾」。「鍾」同「鐘」。春秋時,晉國的范吉射被智伯消滅後,有人在他家中看到一口鐘,想把他偷走。可是這鐘實在是太大了,根本無法背走,於是就打算把鐘敲碎後再一塊一塊的拿走。可是一動手敲,鐘便發出洪亮的響聲。他怕這鐘聲會引來他人的搶奪,於是急忙將自己雙耳摀住,以為這樣自己聽不見,那麼別人也就聽不到了。後來這個愚蠢行為的故事被濃縮成「掩耳盜鈴」,用來比喻自己欺騙自己且妄想藉以瞞騙他人。出現「掩耳盜鈴」的書證如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列朝.朝覲官進獻》:「夫既曰官銀,那有無礙之理,真掩耳盜鈴也。」然而從古書裡的記載,卻不難看出...
竊鐘掩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掩耳盜鈴」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掩耳盜鈴」之「鈴」,典源作「鍾」。「鍾」同「鐘」。春秋時,晉國的范吉射被智伯消滅後,有人在他家中看到一口鐘,想把他偷走。可是這鐘實在是太大了,根本無法背走,於是就打算把鐘敲碎後再一塊一塊的拿走。可是一動手敲,鐘便發出洪亮的響聲。他怕這鐘聲會引來他人的搶奪,於是急忙將自己雙耳摀住,以為這樣自己聽不見,那麼別人也就聽不到了。後來這個愚蠢行為的故事被濃縮成「掩耳盜鈴」,用來比喻自己欺騙自己且妄想藉以瞞騙他人。出現「掩耳盜鈴」的書證如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列朝.朝覲官進獻》:「夫既曰官銀,那有無礙之理,真掩耳盜鈴也。」然而從古書裡的記載,卻不難看出...
斗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披在肩上,類似長袍,用來擋風禦寒的無袖外衣。《紅樓夢》第三一回:「老太太的一個簇新的大紅猩猩毡斗篷放在那裡。」也稱為「披風」、「一口中」、「一口鐘」。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