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9.771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喧譁吵鬧。《儒林外史》第六回:「罵畢,揚長上了轎,行李和小廝跟著,一鬨去了。」《文明小史》第三二回:「眾人聽了,更為高興。當下一鬨而去。」
一鬨而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夥兒吵吵鬧鬧一下子後各自散去。《花月痕》第一二回:「士規大家道聲打擾,一鬨而散。」《文明小史》第四八回:「吃飯罷之後,眾人一鬨而散。」也作「一哄而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然數的第一位。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單個、不是多數的。如:「一個」、「一張紙」。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專注、純正。如:「一心一意」、「用情專一」。
全、整。如:「一身臭汗」、「一生一世」。
每。如:「一班四十人」、「一頁六百字」。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便起床。」
放在兩重疊的動詞之間,表示短暫或略微嘗試的意思。如:「動一動」、「問一問」、「聞一聞」。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
一旦。表示假設的語氣。如:「一失足成千古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許多人在一起喧鬧。如:「瞎起鬨」、「一鬨而散」。《清史稿.卷二九一.劉師恕傳》:「師恕族人諸生洞嗾不得賑者,鬨堂罷市。」
一哄而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夥兒吵吵鬧鬧一下子後各自散去。《初刻拍案驚奇》卷一:「看的人見沒得買了,一哄而散。」《文明小史》第二○回:「不提防堂倌一聲呼喊,說是打烊,只見吃茶的人,男男女女,一哄而散。」也作「一鬨而散」。
趁火打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何典》第八回:「眾鬼也就趁火打劫,搶了好些物事,一鬨出門。」
要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請求給予飯食。《文明小史》第四八回:「眾客人便鬧著要飯,吃飯罷之後,眾人一鬨而散。」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