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70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三不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白虎通義.王者不臣篇]云:「王者所不臣三何也?謂二王之後,妻之父母,夷狄也。」古時君王對待三種人特別禮遇,不以臣禮待之。一為二王之後,二為妻之父母,三為夷狄之君。分述如次:
1.二王之後:「不臣二王之後者,尊先王通天下之三統也。」「二王」指夏商二代之王,商湯滅夏,分封夏之後裔,到了周代,夏之後代受封於杞地。武王滅紂,亦分封殷之後代於宋,以示興滅繼絕之義。秦襄王滅東周,同君之後代並未受封,周就斷絕了祭祀,因此只稱二王之後。又「三統」指三代之正朔,夏正建寅為人統,殷正建丑為地統,周正建子為天統。三代之王,建立正朔,統一天下之曆法,其功厥偉。故後世君王,不以臣禮待二王之後,以示尊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你明天陪我去不?」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場戲好不精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君王底下的官員。如:「臣子」、「大臣」、「君臣」。
像臣子般的服從。如:「臣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然數的第三位。大寫作「參」,阿拉伯數字作「3」。
數量是三的。如:「三個」、「三人成虎」、「三代同堂」。
表示多數、多次。如:「三番兩次」、「一問三不知」。
不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人臣不守臣道。如:「好好的一個國家,落得君不君、臣不臣的,哪有強盛的可能。」《論語.顏淵》:「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三國演義》第一三回:「郭汜不臣,監禁公卿,欲劫陛下,非臣則駕被擄矣。」
2.不稱臣屈服。漢.桓寬《鹽鐵論.夲議》:「匈奴背叛不臣,數為暴於邊鄙。」《新唐書.卷一○○.列傳.裴矩》:「今乃不臣,先帝疾之,欲討之久矣。」
3.不以臣禮相待。表示恭敬。《禮記.學記》:「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