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5171.0827 ms
共 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三無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基本主張之一。相對於三自性而言。三無性指三種無自體的存在狀態。即一、相無性,謂形相是由概念而有,所以沒有自體;二、生無性,謂現象是條件構成,所以也沒有自體;三、勝義無性,謂究竟真實就是呈現沒有自體的狀態。因此從這三個角度,瑜伽行派也說一切存在都無自體。唯識三十論頌:「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
|
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沒有。如:「無用」、「無情」、「無辜」、「無中生有」、「無風不起浪」、「無事不登三寶殿」。
不。如:「無記名投票」。
不論。如:「無論」、「事無大小」。
南無:佛教用語,合掌稽首,禮敬的意思。如:「南無阿彌陀佛」。(音讀為ㄋㄚˊㄇㄛˊ。)
|
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賦的本質。如:「天性」、「本性」、「人性本善」。
物體的特質、功用。如:「酸性」、「藥性」、「毒性」。
生物或物體的種別、類別。如:「男性」、「女性」、「陰性」、「陽性」。
脾氣。如:「個性」、「率性」、「任性」、「急性子」。
有關男女情愛交合的。如:「性行為」、「性生活」。
方式、範圍。如:「全國性」、「區域性」、「地方性」、「全球性」。
態度。如:「理性」、「感性」、「冒險性」、「依賴性」。
|
三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無即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是禮樂之原理,另有五至則是禮樂之實事(參見「五至」),君子欲為民父母,須達五至,實行三無。〔禮記.孔子閒居〕記載:「孔子曰: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此之謂三無。」孫希旦〔禮記集解〕云:「無聲之樂,謂心之和而無待於聲也。無體之禮,謂心之敬而無待於事也。無服之喪,謂心之至誠惻怛而無待於服也。三者存乎心,由是而之焉則為志,發焉則為詩,行焉則為禮,為樂,為哀,而無所不至。蓋五至者禮樂之實,而三無者禮樂之原也。」即是說三無本乎心,充之則為五至。本乎心是根本,重於表現,然而卻是實行的動力。王夫之〔禮記章句〕評云:「三無係君子中和惻怛之德,同遍流行,無所間斷,其...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