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40.122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三銖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漢代銅幣。因上有「三銖」二字,故稱為「三銖錢」。於武帝建元元年開始鑄造,建元五年停鑄。《史記.卷三○.平準書》:「令縣官銷半兩錢,更鑄三銖錢,文如其重。」《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下》:「有司言三銖錢輕,輕錢易作姦詐,乃更請郡國鑄五銖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貨幣。如:「錢幣」、「銅錢」、「十塊錢」。
泛指錢財。如:「金錢」、「值錢」、「有錢有勢」。
費用、款項。如:「車錢」、「飯錢」、「價錢」、「會錢」。
裝錢用的。如:「錢包」、「錢筒」。
量詞。用於計算重量的單位。公制一錢等於百分之一公斤;一臺錢等於十分之一臺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然數的第三位。大寫作「參」,阿拉伯數字作「3」。
數量是三的。如:「三個」、「三人成虎」、「三代同堂」。
表示多數、多次。如:「三番兩次」、「一問三不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量詞。古代計算重量的單位。六銖為一錙,八銖為一錘,二十四銖為一兩。《淮南子.說山》:「有千金之璧,而無錙錘之礛諸。」漢.高誘.注:「六銖曰錙,八銖曰錘。」《漢書.卷二一.律曆志上》:「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
2.姓。如明代有銖鉉。
參見「錙銖」條。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