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00.910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量詞。古代計算重量的單位。六為一錙,八為一錘,二十四為一兩。《淮南子.說山》:「有千金之璧,而無錙錘之礛諸。」漢.高誘.注:「六曰錙,八曰錘。」《漢書.卷二一.律曆志上》:「二十四為兩,十六兩為斤。」
2.姓。如明代有鉉。
參見「錙」條。
必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斤斤計較。《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一:「就是族中支派,不論親疏,但與他財利交關,錙必較,一些面情也沒有的。」也作「校量」、「錙較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錙與都是極小的計算單位,用以比喻極細微。明.王世貞《鳴鳳記》第一四齣:「賣官鬻爵,取利下盡錙。」清.李文炤〈儉訓〉:「況乎用之奢者,取之不得不貪,算及錙,欲深谿壑。」
計較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錙必較」。見「錙必較」條。01.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近世嫁娶,遂有賣女納財,買婦輸絹,比量父祖,計較錙,責多還少,市井無異。」(源)02.清.郟談〈賣花船〉詩:「遊船妓館尤得利,略無計較錙意。」校量"> 
積寸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小錢。寸,長度的小單位。積寸累比喻從小處累積起。宋.蘇軾〈裙靴銘〉:「寒女之絲,積寸累。」也作「積累寸」。
兩悉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稱,相當。兩悉稱比喻雙方分量相當,不分上下。清.王應奎《柳南隨筆》卷二:「律詩對偶,固須兩悉稱,然必看了上句,使人想不出下句,方見變化不測。」
較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斤斤計較。《鏡花緣》第一一回:「些須銀色小事,何必錙較量?」《文明小史》第一二回:「生來手筆又大,從不會錙較量的,又念自己的位分大了,無處可以借貸,盤算數日,一籌莫展。」也作「校量」、「錙必較」。
校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斤斤計較。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一九.柳柳州》:「然榮辱得失之際,校量,而自矜其達,每詩未嘗不著此意,是豈真能忘之者哉?」也作「錙必較」、「錙較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極細微、輕微。《史記.卷六七.仲尼弟子傳.端沐賜傳》:「王者不絕世,霸者無彊敵,千鈞之重加兩而移。」《淮南子.齊俗》:「夫挈輕重,不失兩,聖人弗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古代錢幣。始鑄於漢武帝,重五,上有篆體「五」兩字,自漢迄隋,皆有冶鑄,大小不一。《漢書.卷六.武帝紀》:「元狩五年,……罷半兩錢,行五錢。」唐.劉禹錫〈蜀先主廟〉詩:「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