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76.720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上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到山上去。《文選.曹植.善哉行》:「上山采薇,薄暮苦飢。」《文選.陸機.擬古詩十二首.擬涉江采芙蓉》:「上山采瓊蕊,穹谷饒芳蘭。」
2.蠶發育到成熟的後期,停止吃東西,將其移至簇上,使之吐絲作繭,稱為「上山」。也稱為「上簇」。
上山擒虎易,開口告人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謂開口向人求助是很困難的事。《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道不得個『上山擒虎易,開口告人難』,如今的時勢,再有誰似泰山這般憐念我的?」明.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二五齣:「連喪雙親無計策,只得翦下香鬟,非奴苦要孝名傳,正是『上山擒虎易,開口告人難』!」
上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送葬到墓地,護送棺木到墓地。
上山看山勢,入門看人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做人要懂得隨時注意環境變化,以及察言觀色。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指大陸地區文化大革命時期,由北京市中學生郭兆英、曲折、王紫萍等十名同學帶頭,在一九六七年十月九日主動去內蒙錫林郭勒草原插隊落戶開端,後又在毛澤東「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裡的幹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志應當歡迎他們去。」的號召下,在全國範圍內掀起的一場知識青年從城市到農村的大遷徙運動。此運動至一九七六年文化大革命結束才大致停止。
上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跟隨喪家的行列,將靈柩送到山上的墓地安葬。
上山下鄉(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山下鄉」係指一九六○至一九七○年代大陸地區城市青年學生(亦稱知識青年)赴農村人民公社生產隊或國營農場、牧場、林場、漁場參加農業生產勞動的運動。該運動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一九六二年至一九六四年。一九六三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要動員城市青年學生去農村和國營農場插隊落戶,參加農業生產勞動。一九六三年六月五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堅持不懈地好好組織學生參加生產勞動〕社論,指出中小學學生中只有小部分能夠升入高一級學校學習或在城市就業,絕大部分要到農村參加生產勞動。一九六二年至一九六三年期間,有十六個省市動員和組織了近十萬名城市青年學生去農村插隊落戶。一九六四年,大陸各省市去農村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下的相反,與「下」相對:(1) 位居高處。[例]山上、樓上、上面 (2) 次序在前的。[例]上集、上卷、上篇 (3) 等級高的。[例]上級、上等 (4) 品質好的。[例]上策、上貨 (5) 升高。[例]上樓、上山、上車 ◎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陸地高起的部分。如:「高山」、「青山」、「山峰」、「山丘」、「山岳」、「山脈」。
尸位素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位者不勞而食。詩人透過反詰設問的手法,反覆提到:有人不耕種、不收割,為何可獲取三百家的榖糧?有人不上山打獵,為何院子裡掛得都是貆的毛皮?詩歌末尾則說出君子們可是不會白吃、白喝而不從事勞動。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尸位素餐」,用來指占著職位享受俸祿而不做事。出現「尸位素餐」的書證如《漢書.卷六七.楊胡朱梅云傳.朱雲》:「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朱雲當著漢成帝的面,批評張禹不能匡正輔佐主上,也不能對人民有所幫助,占著職位享受俸祿而不做事。今亦可用為自謙之詞,表示自己未能盡到職責。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