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166.8106 ms
共 7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不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恰當,不宜。如:「隨意打斷他人發言,實為不妥。」《紅樓夢》第四六回:「老爺如今上了年紀,行事不妥,太太該勸纔是。」
|
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你明天陪我去不?」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場戲好不精彩!」
|
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適宜、合適。如:「這件事情恐怕不妥。」、「他說話欠妥,常引起公憤。」
|
過猶不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做事過分就好比做得不夠一樣,皆不妥當。指事情要適得其中。《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唐.韓愈〈改葬服議〉:「儉之與奢,則儉固愈於奢矣,雖然,未若合禮之為懿也,過猶不及,其此類之謂乎。」
|
孑然一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來使,並將首級送至魏。孫權得知公孫淵背盟,大為憤怒,打算親自帶兵征討公孫淵。當時丞相陸遜之弟陸瑁以為不妥,上書勸阻道:吳與遼東距離遙遠,軍隊長途遠征,必然疲憊,恐怕難以取勝。況且公孫淵與魏國的關係不明,要是到時候魏國發兵來援,戰勢將更加不利。又即使公孫淵「孑然無所憑賴」,手下人馬因畏懼征戰,四散奔逃,則將導致以後很難將他們一網打盡。陸瑁文中,「孑然無所憑藉」一語是指公孫淵無外援,獨力無依的情況。後來「孑然一身」這句成語當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孤獨一個人,常用在無親無故,什麼都沒有的情況下,如《聊齋志異.卷六.顏氏》:「順天某生,家貧,……無何,父母繼歿,孑然一身,受童蒙於洛汭。」
|
信口雌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孫盛《晉陽秋》(據《文選.卷五五.劉峻.論五.廣絕交論》李善注引)王衍1>,字夷甫。能言,於意有不安2>者,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3>」。 〔注解〕
(1) 王衍:西元246∼311,字夷甫,西晉臨沂人。以清談著稱,累官至司徒。西晉亡,投降石勒,後為石勒所殺。
(2) 意有不安:話說得不合意,不妥切。
(3) 口中雌黃:口中含著雌黃,能隨時改正不合意的語句。雌黃,橙黃色礦物,成分是三硫化二砷,可作退色劑,古代用於塗改文字。〔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晉書.卷四三.王戎列傳》
|
既往不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孔子有個學生名叫宰我,能言善道。有一天,魯哀公問宰我:「土地神的牌位要用什麼木材比較好?」他回答說:「可以參考古人的作法,像夏朝時是用松木,殷商時期多用柏木,而周朝一般都是用栗木,意思是要讓人民『戰栗(通「慄」)』。」孔子後來聽到宰我這番話,覺得他隨便猜測古人的用意,毫無根據,十分不妥當,就說:「已做過的事就不便再解說了,已經完成的事也不便再挽救,而對已經過去的事更不便再去追究是非。」意思是要宰我說話小心,對沒有把握的事不要亂加臆測。「既往不咎」就是出自典源文中的一個成語,表示對過去的錯誤不再追究責難的意思。
|
迫不及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禍結,動盪不安。王夫之認為一般人在看這段歷史時,都認為德宗這種作法沒有解決問題的根源,但他卻覺得並無不妥。允許李惟岳嗣位或不允許,只是兩句不同的話而已,評論者只歸咎德宗之不許,卻沒辦法提應急的好法子,也只是飯後無稽之談罷了。王夫之在書中用「迫不及待」形容當時藩鎮勢力已經相當龐大,不容等待從根本去解決的情形。後來「迫不及待」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形容情況急迫,不能再等。用於人則是形容心情急切,不願等待。如:《孽海花》第二七回:「戰局日危,遲留一日,即多一日損失,中堂也迫不及待,已定明日請訓後,即便啟行。」
|
期期艾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周昌的性情急燥耿直,對任何事都直言不諱,劉邦很敬畏他。劉邦打算廢太子,改立趙王如意為太子,大臣都認為不妥,因為太子是皇后呂氏所生,而趙王則是戚夫人所生,按照常規應由皇后的兒子為繼承人。劉邦問周昌的意見,周昌也非常不贊同地說:「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周昌因為有口吃,加上又急又怒,原來想說「臣期(極)知其不可」、「臣期(極)不奉詔」,卻說成「期期」,引得劉邦大笑,這件事就此作罷。
「艾艾」則是出自晉.裴啟《語林》。根據記載,三國時魏國大將軍鄧艾也有口吃的毛病,他在講到自己的名字「艾」時,老是重複說成「艾艾」。當時的丞相司馬懿聽了故意問他:「你一直說『艾艾』...
|
抱薪救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戰國策.魏策三》記載:戰國時期,七雄各自稱霸一方。後秦孝公因重用商鞅,變法圖治,國勢轉為強大。秦王一直想將其他六國併吞,統一天下,所以不斷地向各國出兵征伐。魏國在華陽之戰被秦軍打敗,魏國派段干子為代表,打算割地與秦國講和。但是孫臣認為不妥,對魏王說:「那些臣子慫恿您割地給秦國,是要用割地的方式討好秦國,不要入侵魏國。但這個作法對貪婪的秦國是行不通的。拿土地去討好秦國,就有如抱著木柴去救火,木柴沒燒光前,火是不會熄滅的。您的土地有限,秦國的慾望卻無限,總有一天魏國的土地會被秦國併吞的。」魏王雖然覺得孫臣說的很有道理,但還是擔心秦國不悅,仍舊割地討好秦國,最後終於還是被秦國併吞了。後來「抱薪救...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