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031.2531 ms
共 55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不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甘心、不情願。如:「不情不願」。三國魏.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想暢本心,不願於此也。」三國魏.曹植〈求通親親表〉:「竊不願於聖代,使有不蒙施之物。」《金史.卷一一六.列傳.石盞女魯歡》:「往宿州就食。軍士有不願者,誶語道中。朝廷聞之,使問其故。」
2.不希望、不想要。《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孫武》:「將軍罷休就舍,寡人不願下觀。」《紅樓夢》第一○回:「我是清淨慣了的,我不願往你們那是非場中鬧去。」《兒女英雄傳》第一八回:「君子絕交,不出惡聲,晚生也不願這等不歡而散。」
|
不情不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非心甘情願,不是很願意。如:「本想邀他同來,但見他一臉不情不願的樣子,只好作罷。」
|
不願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甘心、不情願。《官場現形記》第五回:「三荷包此時,雖是滿肚皮的不願意,也是沒法,只得板著臉,硬著頭,狠獗獗的叫了聲『大哥』。」
2.不希望、不想要。《紅樓夢》第五八回:「若有不願意回去的,就留下。」
|
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你明天陪我去不?」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場戲好不精彩!」
|
艾瑞克森(E._Erikson)人格發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人類社會的叢林中,沒有同一性的感覺,就沒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甯做一個壞人,或乾脆死人般的活著,也不願做不倫不類的人,他自由地選擇這一切。隨著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誠"的品質。艾瑞克森把忠誠定義為:"不顧價值系統的必然矛盾,而堅持自己確認的同一性的能力。"成年早期(18~25歲):親密對孤獨的衝突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於冒與他人發生親密關係的風險。因為與他人發生愛的關係,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與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體。這裏有自我犧牲或損失,只有這樣才能在戀愛中建立真正親密無間的關係,從而獲得親密感,否則將產生孤...
|
運籌帷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論功行賞,與人同利,不會藏私,項羽卻不是如此。他嫉妒有能力的人,對待有功者不但不賞賜,反而傷害他們,不願與人共享戰果,所以不得人心而失敗。」劉邦聽了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講到坐在營帳中策劃謀略,就能在千里外得到勝利,這點我不如張良;論鎮國安民,保障物資的流通,這點我不如蕭何;如果說到帶兵打仗,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這點我又不如韓信。這三人都是人中豪傑,我能重用他們,才是我取得天下的真正原因啊!而項羽有一賢臣范增,卻不好好重用,所以才成為我的手下敗將。」因此《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在自序中,說張良身在軍營中便能掌握局勢,策劃謀略,使遠方的軍隊贏得勝利,助高祖開邦定國,能夠「運籌帷幄之中,制...
|
曾經滄海難為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感情方面曾經擁有美好的經驗,如今不能或不願再面對新的對象。《聊齋志異.卷一.嬌娜》:「公子已窺之,曰:『弟為兄物色,得一佳偶。』問:『何人?』曰:『亦弟眷屬。』生凝思良久,但云:『勿須。』面壁吟曰:『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
不求甚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章外,陶潛著名的作品尚有〈歸園田居〉、〈桃花源記〉、〈歸去來辭〉等,每一篇文章都說明他熱愛田園生活和不願與當時統治者同流合汙的感情。後來陶潛描述自己讀書態度的「不求甚解」,被視為一句成語,用來指讀書著重理解義理,而不過度鑽研字句上的解釋,亦轉用來形容學習或工作的態度不認真,只求略懂皮毛而不深入理解。
|
居心叵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他的老師王道珪曾經說:「我這麼多學生裡,就尹生的反應最難預料。」尹愔的父母過世後,他因為過分哀痛而不願為官,後來被推薦到國子監講學,每講論儒、佛、道三教的學說,都是聽者前所未聞的。可惜他四十歲就死了。
「叵測」一語,即見於王道珪所說的「尹子叵測也」。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居心叵測」,轉而帶有貶義,用來比喻心存險詐,難以預測。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