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625.4558 ms
共 33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人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類所具有而異於其他動物的本性。《孟子.告子上》:「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人類通常的情感理性。《西遊記》第一四回:「那是唐僧不識人性。有幾個毛賊翦徑,是我將他打死,唐僧就緒緒叨叨,說了我若干的不是。」
|
人性善惡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歷代思想家對人性善惡的爭辯眾說紛紜,可歸納為性善說(孟子、許慎、班固、李翶、陸象山、王陽明、王夫之、戴震、焦循);性惡說(荀子、杜牧、袁枚、俞樾);性無善無惡說(老子、莊子、告子、蘇賦、王安石、朱世卿);性有善有惡說(性善惡混)(宓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世碩、揚雄、王充);性三品說(董仲舒、賈誼、韓愈、皇甫湜)等五種。
1.性善說:孟子從價值層次判定人性本善,認為人心皆有四端,曾舉人乍見孺子將掉入井中即施予援手為例,說人有不忍人的怵惕惻隱之心,並以人的手足四肢來比喻善端存於身,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 |
荀子人性論與師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荀子對於人性的看法,基本上是針對孟子「道性善」的理論而發,認為人性不但不似孟子所說生來善良,反而有為惡的傾向與趨勢(參見「性惡論」)。一方面與宇宙自然一切萬物相較,荀子肯定人最為尊貴、最有價值,如〔王制〕中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不過另一方面荀子卻認為人之知義識禮,並非與生俱來。人的本性,易趨於為惡,知義識禮必須經過後天教育、經驗積習始有可能。所謂「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就是在說人與生而具的質樸本貌,包括本能、情欲、好惡以及認知、思辨與意志等心靈官能在內,是人無待而然、不學而能者,皆有為惡的傾向。如〔性惡〕中說:「今...
|
滅絕人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極端殘忍,一點人性都沒有。如:「他真是滅絕人性,才會做出那麼殘忍的事情。」
|
[人性與行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性與行為]是美國當代哲學家、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於一九二二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副標題為「社會心理學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Socilal Psychlolgy),書中杜威開放了社會心理學的研究。
一九一八年春,杜威應李藍.史丹佛初級大學(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之邀,於西方紀念基金會發表了三篇一系列的演說。西方紀念基金會宗旨之一,即是從事「人類行為與命運」(human conduct and destiny)的研究。發表演說之後,杜威又按基金會的要求,將此三篇演說集結出... |
全無人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喪失理智良知,本性泯滅。如:「歹徒作案手段殘忍,全無人性。」
|
杜威論人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美國二十世紀初,著名的教育學者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對於當代的教育思潮影響甚深,而教育活動與教育學說和人的關係又密不可分,所以要能真正了解杜威教育學說的精義,必須要先理解杜威對於人性的看法。
大體上,杜威關於人性的理論可說是一種徹底的自然主義;他以為兒童的本性與任何其他有機體,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處,其主要的活動就是在適應環境而已。杜威此種對人性的看法,可說是受到了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1882)與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 1825~1895)等人生物學與演化理論的影響。杜威出生的... |
人性枷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英國小說家毛姆所撰的小說,西元一九一六年出版。描寫左腳有缺陷的年輕人痛苦的成長過程。本書的主題:是先天的遺傳、後天的教育、環境的影響為人生三大要素,而人的個性、習慣、生活興趣等都與其密切相關。是毛姆的傑作。
|
人性管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人為中心所設計的管理制度。主要針對人性的需求,給予其他較高層次的滿足,如歸屬感、尊嚴感等,而不只是靠物質或金錢上的報酬來領導員工。
|
人性尊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性尊嚴是指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都有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應該受到平等的尊重,可以透過自由的選擇與行動,以實現人生的理想,享有身為人類應有的尊嚴。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