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75.151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佛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的名號。《西遊記》第一二回:「那一派仙音響喨,佛號喧譁。」《聊齋志異.卷三.湯公》:「公頓思惟佛能解厄,因宣佛號,纔三四聲,飄墮袖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稱。如:「國號」、「別號」、「外號」。
命令。如:「號令」、「發號施令」。
排定的次序。如:「編號」、「座號」。
標誌、標記。如:「符號」、「記號」。
樂團或軍隊所使用的喇叭。如:「號角」、「軍號」、「法國號」。
商店。如:「寶號」、「公司行號」。
物品的大小等級。如:「特大號」、「家庭號」。
種、類。如:「像他這號人物,還是少惹為妙。」
量詞。用於計算編定的人物數目的單位。如:「醫生今天已看了三十號病人,還剩下五號。」
號外:報社因突發的重大事件,而臨時印發以讓大家迅速知道消息的特別報導。
放聲大哭。如:「哀號」、「哭號」、「鬼哭神號」。
拉長聲音呼叫。如:「號叫」、「呼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陀的簡稱。佛教徒對得道者的敬稱,也可用作釋迦牟尼的專稱。
佛教:世界五大宗教之一,為釋迦牟尼所創。主張生命是痛苦、無常的,只有息滅貪、瞋、痴,證得圓滿智慧,才能得到真解脫。後漢明帝時由西域傳入中國,流行至今,信徒廣布世界各地,但以亞洲為主。
如佛陀一般仁慈、和氣。如:「佛口蛇心」。
仿佛:似乎、好像。或作「彷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曲折。宋.米芾〈海岳名言〉:「石曼卿作佛號,都無回互轉摺之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將一種語言文字,轉換為另一種語言文字,使人易於瞭解。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卷三.釋詁》:「譯,見也。」疏證:「見者,著見之義,謂傳宣言語使相通曉也。」唐.白居易〈蘇州重元寺法華院石壁經碑文〉:「以華言唐文譯刻釋氏經典,自經品眾佛號以降字加金焉。」
喧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吵鬧紛亂。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人物闐咽,鐘鼓喧譁,不絕十數里。」《西遊記》第一二回:「那一派仙音響喨,佛號喧譁。」也作「喧嘩」。
手忙腳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6.《警世通言.卷三五.況太守斷死孩兒》:「見那些和尚都穿著袈裟,站在佛前吹打樂器,宣和佛號。香火道人在道場上手忙腳亂的添香換燭。」
彼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佛教上指脫離此岸塵世的煩惱,而獲得解脫的境界。[例]在死者臨終時,師父帶領大家宣唸佛號,讓死者早登彼岸。
宗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神聖性所灌注,就轉為具有超凡力量之神聖物件,舉凡:雕塑化為神像、時間作為慶典、地點視為聖地、聲音變為佛號而文字則成為經典等。對虔誠的宗教信徒而言,世俗界被視為表相世界,而神聖界才是真正真實的世界.作為一切存在的基礎。 宗教儀式關於神聖而依再重複具一定標準程序的行為,作為一種宗教上的社會實踐,藉由宗教儀式來維繫神與人之間的溝通.儀式雖只是外表形式但藉由執行儀式,促使宗教團體中所有參與者言行舉止趨向一致,共同經驗超凡,彼此相互協調呼應,產生集體意識。 道德社群在涂爾幹的定義中,「教會」即屬於「道德社群」,其係由所有共同信仰者...
念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教用語,指心念口誦佛名及經咒。《初刻拍案驚奇》卷六:「城裡城外,但是印施的,念誦的,無不生子,真是千喚千應。」
2.因惦記而常在話中提及。《醒世姻緣傳》第七七回:「你就有這們些瓜兒多子兒少的念誦我!」《程乙本紅樓夢》第三回:「剛纔老太太還念誦呢,可巧就來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