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845.158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佛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基本上僅用於人名等音譯詞句。梵語buddha的音譯。如:「佛馱跋陀羅」、「南無佛馱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背負、負載。如:「馱運」、「馱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陀的簡稱。佛教徒對得道者的敬稱,也可用作釋迦牟尼的專稱。
佛教:世界五大宗教之一,為釋迦牟尼所創。主張生命是痛苦、無常的,只有息滅貪、瞋、痴,證得圓滿智慧,才能得到真解脫。後漢明帝時由西域傳入中國,流行至今,信徒廣布世界各地,但以亞洲為主。
如佛陀一般仁慈、和氣。如:「佛口蛇心」。
仿佛:似乎、好像。或作「彷彿」。
佛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指證悟宇宙真理,解脫一切煩惱的人。為梵語buddha的音譯。《魏書.卷一一四.釋老志》:「桓帝時,襄楷言佛陀、黃老道以諫,欲令好生惡殺,少嗜慾,去奢泰,尚無為。」也作「浮屠」、「浮圖」、「佛馱」。
聖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1)佛教稱由悟道的出家人所組成的團體。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三八:「於一切聖僧不壞信。」(2)禪林僧堂中央所安置的佛弟子像,如舍利弗、目犍連等。(3)尊稱精通佛法、悟得大道的高僧。《西遊記》第二七回:「原來這唐僧是個慈憫的聖僧。他見行者哀告,卻也回心轉意。」
念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五力之一。一種佛教的修行方法──正念。因為正念有滅煩惱、證解脫的作用,故稱為「念力」。《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四:「是菩薩修行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依止厭離滅,迴向涅槃。」
法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東晉高僧。平陽郡武陽(今山西省襄丘縣)人。俗姓龔,三歲為沙彌,二十歲受比丘戒。因感於當時律典的缺乏。乃於晉安帝隆安三年前往印度求法。至義熙八年才返國,前後共歷十五年,攜回了《摩訶僧祗眾律》、《十誦律》、《雜阿毗曇心》、《大般泥洹經》、《彌沙塞律》、《長阿含經》、《雜阿含經》等,都是當時中土所無的大小乘的基本要籍。並和佛馱跋陀羅共譯出《摩訶僧祗律》、《僧祗比丘戒本》、《大般泥洹經》等,此外法顯還將他西行求法的經歷寫成《歷遊天竺記傳》,保存許多寶貴的西域古代史地資料,極為各國歷史學者和考古學者所重視。
道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宋間一位高僧的法號。俗姓魏,鉅鹿(今河北省鉅鹿縣)人。幼隨竺法汰出家,後問學於鳩摩羅什和佛馱跋陀羅。以慧解著稱,在當時漢譯典籍未完備的情況下,常見人所未見,如立善不受報、頓悟成佛之義。著有《法華經疏》、《維摩經疏》、《法身無色論》、《佛無淨土論》等多種,可惜多已亡佚,現存的只有《法華經疏》(存二卷)、〈答王衛軍書〉一篇行世。
在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謂過世俗生活。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菩薩在家,當願眾生,捨離家難,入空法中。」
善知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佛教稱能引發他人向上、增善去惡乃至證悟成佛的人。《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六:「是故善男子應求善知識,親近、恭敬、一心供養而無厭足。」《儒林外史》第三八回:「我這裡有個海月禪林,那和尚是個善知識,送先生到那裡去住罷。」
:::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