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0.643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保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一定期限內,對於行為、財力或貨物品質表示負責保證的單據。《儒林外史》第九回:「你再拿你的名字添上一個保狀,你作速去辦理。」也稱為「保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態、樣子。如:「形狀」、「狀貌」、「奇形怪狀」。
情況。如:「狀況」、「現狀」、「病狀」。
描述。如:「狀其聲」、「不可言狀」。
陳述事實的文字。如:「告狀」、「訴狀」、「行狀」。
用以獎勵或證明的文書。如:「獎狀」、「委任狀」、「信用狀」。
狀元:科舉時代殿試第一名的人。後也用以稱考試的榜首。如:「經過幾年的苦讀,他不但考上大學,還是這次考試的狀元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護著不使受損。如:「保衛」、「保護」、「保健」、「保全」、「保養」。
負責、承擔。如:「保證」、「保舉」、「擔保」、「保薦」、「保險」。
受僱替人做事的人。如:「酒保」、「保母」。
打退堂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打退堂鼓」原作「打散堂鼓」。古代官衙公堂上都有設鼓,擊鼓以聚散群眾,或申報緊急公務,稱為「堂鼓」,而當官吏審理案件完畢後,也擊鼓以示退下休息,這時所敲的為「散堂鼓」。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二折:「張驢兒、蔡婆婆,都取保狀,著隨衙聽候。左右打散堂鼓,將馬來,回私宅去也。」即是官員結束審案,命令手下打鼓,表示退堂。「散堂鼓」即「退堂鼓」。後來「打退堂鼓」引申為中途退縮放棄之意。「打退堂鼓」較早書證如《官場現形記》第五七回:「如今聽說要拿他們當作出頭的人,早已一大半都打了退堂鼓了。」
散堂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時官吏審理案件完畢後,擊鼓退下休息。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二折:「張驢兒、蔡婆婆都取保狀,著隨衙聽候,左右打散堂鼓。將馬來,回私宅去也。」
保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在一定期限內,對行為、財力或貨物品質表示負責保證的單據。如:「這是電視機的保單,一年內憑單都可免費維修。」也稱為「包票」、「保票」、「保證書」、「保狀」。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