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7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34.377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健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理及心理機能正常,強壯安適,沒有缺陷和疾病。
健康信念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健康信念模式是一九五○年代由郝克保(Hochbaum)及羅森斯托克(Rosenstock)等社會心理學家,應用勒溫(K. Lewin)「場地論」(field theory)的概念,整合彼此的研究結果,所建構的一套適用於解釋民眾預防性健康行為的理論模式。一九七○年代柯特(Kircht)將它應用於人們對疾病症狀的反應;同時期,貝克爾(Becker)也用以解釋人們遵從醫囑的行為。綜合來說,這個模式三十年來曾廣泛的用以預測及解釋衛生相關的行為。
  健康信念模式的重要元素包括:
  1.自覺罹患性(perceived susceptibility):指個人對罹患疾病之可能性的主...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簡稱國北護、北護大或臺北護大,是一所位於臺灣臺北市的國立技職體系大學,也是臺灣第一所護理大學,以教授護理學課程為主。目錄1 英文名稱2 辦學特色3 校徽4 校訓5 教學單位6 校史7 參考資料 英文名稱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 辦學特色本校經歷了逾半世紀的歲月,為臺灣社會培育眾多優秀護理、以及健康照護與管理人才。由於辦學卓越,本校於2010...
  〔阿拉木圖全民健康宣言〕是「基層健康照護國際會議」的會議宣言。一九七八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有感於健康上的不公平現象(Inequities in Health)彌漫著整個世界,有必要及時採取全球性的行動,因而於該年九月於蘇聯的阿拉木圖(Alma Ata)舉行一國際會議;該會議名稱為「基層健康照護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imary Health Care)。這個會議呼籲全球各國,為了在健康服務的內容及設計方面產生急進的改變,必須透過「基層健康照護」,以達健康服務之公正性。而此公正性更以世界衛生組織的目標--...
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頁面分類的主條目是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資料來源:國民教育社群網目錄1 基本理念2 課程目標3 分段能力指標3.1 1.生長、發展3.2 2.人與食物3.3 3.運動技能3.4 4.運動參與3.5 5.安全生活3.6 6.健康心理3.7 7.群體健康4 實施要點 基本理念21世紀是科技高度發展、社會快速變遷、國際關係日益密切的時代。教育部針對國民教育階段修訂跨世紀的九年一貫新...
健康工人效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職業病研究中發現到工人總死亡率較一般族群為低的現象,此名詞係Mc Michael氏於1976年在研究標準化死亡比時所提出,這種現象是由於健康不良者無法從事某些職業所造成。例如在職前體格檢查時,有些健康狀況較差之應徵者可能會被篩除,而在就職後,如發生慢性或其他疾病者也可能會自動離職。因此,如不考慮此種效應,而將勞工之死亡率直接與一般人口之死亡率相比,則會產生選擇性的偏差。
健康服務利用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眾利用醫療照護的行為可分為三種:健康行為;疾病行為;生病者角色行為。所謂健康行為是指當一個人相信他是健康時,為了預防疾病或發現尚無症狀的疾病的行為。疾病行為是指當一個人感覺到不正常的身體狀況出現時,為了要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以及尋求適當的處置的行為。生病者角色行為則是當個人確定自己生病時,為了要得到治療的行為。
  對於健康行為而言,郝克堡(Hochbaum)、羅森斯托克(Rosenstock)和貝克爾(Becker)等人發展的健康信念模式最常被用以研究;就疾病行為而言,安德生(Anderson)和紐曼(Newman)所提出的綜合行為模式(generic behavior mo...
健康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介紹人體各部位的構造、功能和正確的保健方法,並教導、培養健全的生活態度,以保持健全身心的教育。
健康行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健康行為乃指一個人在身心健全或罹患疾病的狀況下,針對本身的健康問題而有的對應方式。這些對應方式涵蓋了自身所有的想法、感受、態度或採取的行動。
  有關健康行為的分類,學者專家的意見不一,以下介紹其中的兩種。
  1.醫療社會學家的分類,如凱絲(Kasl)和柯布(Cobb)於一九六六年指出健康行為應包括下列三類:(1)預防行為(preventive behavior):是指「自認健康的人在沒有自覺症狀的情況下,為了預防或發現疾病,所從事的活動」,如接受預防注射等;(2)病感行為(illness behavior):是指「自己感覺有病的人,為了確認健康的狀態及尋求合適的治療...
健康照護體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健康照護體系乃「經由有意的增進健康行為演化而成的社會制度及文化模式」。為了對應疾病,人類社會發展出預防及治療疾病的調適策略,其中包括疾病及健康的知識、信仰、價值、態度、意識形態,治療疾病及促進健康的民俗、儀式、技術、符號,治療及照顧者的角色及行為規範等,交織而成互相增強及支持的複雜系統,謂之健康照護體系。
  不同社會有不同的健康照護體系,包括不同的制度、病原理論及治療技術,例如我國傳統的中醫體系、印度及阿拉伯醫學等。
  由於文化的中心主義,一般往往有兩種偏狹的觀念:(1)將當時當地社會所流行的健康照護體系視為唯一的、正統的,如當代流行的西方生物醫學;(2)認為健康照...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