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8.049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允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答應、同意。《初刻拍案驚奇》卷二○:「當下劉元普又說起長公子求親之事,張老夫人欣然允諾。」
慨然允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很爽快的答應下來。明.秦淮墨客《楊家府世代忠勇演義志傳.第五卷.學古領計陷宋君》:「孟良慨然允諾,自令人縛于柱上。」也作「慨然領諾」、「慨然應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允諾的話。如:「一諾千金」、「輕諾寡信」。《論語.顏淵》:「子路無宿諾。」唐.杜甫〈敬贈鄭諫議十韻〉:「將期一諾重,欻使寸心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答應、許可。[例]允許、允諾、應允
趾高氣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喜;再者,我的諫言又獲得採納,這是二喜;進諫後可使您免於過錯,這是三喜。此外,登徒不願護送象床,他允諾:我如果幫了他的忙,便送我寶劍一把作為答謝。」孟嘗君問他是否收到寶劍,他說還沒有。孟嘗君不但要他趕快去把寶劍收下,還在門板上寫下:「能使我揚名、阻止我犯錯,縱然私下收受寶物的人,都請快來進諫。」  除了《戰國策》之外,時間較早的《左傳》已有「舉趾高」的說法。《左傳.桓公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羅,鬥伯比送之。還,謂其御曰:『莫敖必敗。舉趾高,心不固矣。』」說的是:鬥伯比覺得莫敖走路時腳抬得很高,顯得很驕傲,必定會失敗。不過,在《戰國策》中,除了「舉足之高」的用法又接以「志之揚」,語義較完整。...
迫不及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王夫之《讀通鑑論.卷二四.唐德宗》德宗不許李惟岳之嗣位而亂起。延及數年,身幾危,國幾亡,天下鼎沸,是豈可謂德宗之宜聽其嗣?使假我之爵位,據我之土地甲兵,以抗我哉?而不許之,則又兵連禍結而不解。論者至此,而議已窮,謂不先其本,而急圖其末是已。顧1>處此迫不及待之勢,許不許兩言而判2>。徒追咎於既往,而無以應倉卒,是亦塵羹土飯之言耳。 〔注解〕 (1) 顧:反觀、回頭看。 (2) 許不許兩言而判:允諾或不允諾,只是兩句話的不同罷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表示答應、允諾的意思。《漢書.卷五七.司馬相如傳下》:「於是天子沛然改容,曰:『俞乎,朕其試哉!』」
一諾千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句諾言值千斤黃金。語本《史記.卷一○○.季布欒布列傳.季布》。後用「一諾千金」形容信守承諾,說話算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允諾婚事。如:「許配」、「許嫁」。《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其女尚幼,未許字人。」《紅樓夢》第六十四回:「把我二姨兒許給皇糧莊頭張家,指腹為婚。」
自知之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指能認清自己的能力、優缺點。語本《老子.第三十三章》。[例]他很有自知之明,辦不到的事情,絕不輕易允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