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160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兼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同時掌理。《文選.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允副朝端,兼掌屯衛。」《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盧欽兼掌,譽望所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同時、一起。如:「兼併」、「兼具」、「兼顧」、「二者兼備」。
加倍。如:「兼倍」、「兼程趕路」。
外加的、非專職的。如:「兼差」、「兼任」、「兼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手背的反面,肉質柔軟。如:「手掌」、「鼓掌」、「易如反掌」。
用手掌拍打。如:「掌嘴」。
管理、主持。如:「掌權」、「掌握」、「掌政」、「職掌大權」。
技擊中用掌的招術。如:「降龍十八掌」。
某些動物的腳。如:「熊掌」、「鴨掌」。
巴掌:手掌。如:「他在盛怒之下打了他一巴掌。」
量詞。用於計算武術招數的單位。如:「一掌斃命」、「降龍十八掌」。
珠聯璧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年不詳。武帝時,以造《太初曆》任為太史丞。 (7) 太史丞:職官名。輔佐太史的官吏。太史,編載史事兼掌天文曆法的官員。
顧此失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顧此失彼」原作「守此失彼」。薛道衡(西元540∼609),字玄卿,隋河東汾陰人,歷仕北齊、北周、隋王朝。與李德林、盧思道齊名,為當時文壇領袖。後因論時政,及隋煬帝妒其文才,被殺。隋文帝開皇八年,薛道衡被任命為淮南道行臺尚書吏部郎,兼掌文翰,隨從晉王楊廣、宰相高熲出兵伐陳。高熲曾問薛道衡此次征戰是否能成功,薛道衡舉出了四個理由,說明此戰必勝。其中的第四個,薛道衡認為隋朝因行王道而強大,陳朝則因無德而顯得弱小。而且陳的軍隊不超過十萬人,以其西起巫峽、東至滄海的地勢而言,如果軍隊分散則顯得孤立而力量單薄;若是軍隊全部聚集於一處,則會防守住這裡,卻失去了其他的地方,無法全面防守。後來「顧此失彼」這句...
奮不顧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奮不顧身」是指勇往直前,不顧自己的生死之意,出自於《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司馬遷是西漢史學家,太史令司馬談的兒子。在父親過世後繼承父志,任太史令,從事編載史事兼掌天象曆法的工作。武帝天漢二年,李陵帶兵五千力戰匈奴十餘萬人,後因寡不敵眾,力竭而降,武帝大為光火,下令誅其全家。司馬遷出面為他辯護,觸怒了武帝,被捕下獄,處以腐刑。出獄後,轉任中書令,決心效法先賢在逆境中憤發的精神,完成太史公書,即現在的《史記》。司馬遷受刑後,他的老朋友益州刺史任少卿寫了封信給他,告訴他賢臣應有的作為。司馬遷看了後回信,陳述對李陵之事的觀點以及受辱的經過。並說自己跟李陵並不熟,但見他「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
大謬不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是太史令司馬談之子,在父親過世後繼承父志,繼任太史令,從事編載史事兼掌天象曆法的工作。武帝天漢二年,李陵帶兵五千力戰匈奴十餘萬人,後因寡不敵眾,力竭而降,使得武帝大為光火,下令誅其全家。司馬遷出面為他辯護,也因而觸怒了武帝,被捕下獄並處以腐刑。出獄後轉任中書令,決心效法先賢在逆境中憤發的精神,完成太史公書,即現在的《史記》。司馬遷受刑後,他的老朋友益州刺史任少卿寫了封信給他,告訴他賢臣應有的作為。司馬遷看了後也回信,陳述對李陵之事的觀點以及受辱的經過。並說自己一向對皇帝忠心耿耿,努力做好應盡的職責,卻發生這種「大謬不然」的事,情何以堪?決定學習屈原、左丘明、孫武等古人,發憤著書...
璧合珠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年不詳。武帝時,以造《太初曆》任為太史丞。 (7) 太史丞:職官名。輔佐太史的官吏。太史,編載史事兼掌天文曆法的官員。
珠連璧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年不詳。武帝時,以造《太初曆》任為太史丞。 (7) 太史丞:職官名。輔佐太史的官吏。太史,編載史事兼掌天文曆法的官員。
得此失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顧此失彼」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顧此失彼」原作「守此失彼」。薛道衡(西元540∼609),字玄卿,隋河東汾陰人,歷仕北齊、北周、隋王朝。與李德林、盧思道齊名,為當時文壇領袖。後因論時政,及隋煬帝妒其文才,被殺。隋文帝開皇八年,薛道衡被任命為淮南道行臺尚書吏部郎,兼掌文翰,隨從晉王楊廣、宰相高熲出兵伐陳。高熲曾問薛道衡此次征戰是否能成功,薛道衡舉出了四個理由,說明此戰必勝。其中的第四個,薛道衡認為隋朝因行王道而強大,陳朝則因無德而顯得弱小。而且陳的軍隊不超過十萬人,以其西起巫峽、東至滄海的地勢而言,如果軍隊分散則顯得孤立而力量單薄;若是軍隊全部聚集於一處,則會防守住這裡,卻失去了其...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