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53.565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別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同。如:「園中花木,品種顏色,各自別異。」《詩經.小雅.無羊》:「三十維物,爾性則具。」唐.孔穎達.正義:「謂青、赤、黃、白、黑毛色別異者,各三十也。」
2.辨別不同的地方。《史記.卷二四.樂書》:「樂統同,禮別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分離、離開。如:「告別」、「暫別」、「永別」、「臨別依依」、「久別重逢」。
分辨、區分。如:「辨別」、「判別」、「識別」、「分門別類」。
類。如:「性別」、「國別」、「派別」、「職業別」。
另外的。如:「別人」、「別處」、「別號」、「別有洞天」、「別出心裁」、「別開生面」。
不要。如:「別生氣!」、「別理他!」、「別多心!」、「別走好嗎?」
用別針或大頭針等將物體固定。如:「別上一朵胸花。」、「把紀念章別在胸前。」
轉。如:「別過臉去」。
莫非、莫不是。表示揣測的意味。如:「別是我猜錯了?」
別針:一種用來將飾物配掛在物體上的特製彎針。如:「安全別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奇怪、特別的。如:「異人」、「異事」、「異樣」、「標新立異」、「奇裝異服」、「心知有異」。
感到奇怪、驚訝。如:「訝異」。
不同的、另外的。如:「異心」、「異端」、「異己」、「異性」、「異地」、「異日」。
分開。如:「夫妻離異」。
錯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考資料5 關鍵字 抽換詞面所謂抽換詞面,是指在同一個句子或上下的句子中,將重複出現的詞語抽出,改換成別異的同義詞語或近義詞語的修辭技巧。(註二)如:1.李斯<諫逐客書>:「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井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2.朱自清<春>:「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 交蹉語次所謂交蹉語次,是指在語文中,將詞語的順序故意安排的前後參差不同。(註二)如:1.徐志摩<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
前導組織體教學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更細節和更分化之材料的穩定含攝與保留;其次是能增進接續學習之材料與認知結構中相似或相衝突觀念間的辨同別異(魏世台,1981)。  正因為一般的教材無法像「前導組織體」一樣,可以提醒學生在不容易去注意到新教材中,發現已經存在的定錨觀念(anchoringideas);何況「前導組織體」還具有提示方向(orienting)、引起注意(alerting)的功能。因此,在教學前提出「前導組織體」主要的目的在於協助學生注意到教材的知識架構,並且利用此知識架構使接續的學習更為順利(徐毓慧,2002)。 「前導組織體」的撰寫與呈現方式...
倉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人名。生卒年不詳。相傳為黃帝史官,為漢字的創造者。然文字不可能是一人所獨創,應是先人逐漸積累而成,故倉頡可能是因整理文字而著稱。漢.許慎〈說文解字序〉:「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跡,知分理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
許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垂憲像。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為萌生。黃帝之使倉頡,見鳥獸蹄遠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公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夫”,“夫揚於王庭”。言文者宣教朙化於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天下,居德則忌也。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像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像之本也;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於竹帛諸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卋,改易諸體。封於泰山者七有二代,靡有同焉。建元元年(121年),書成。收單字九千三百五十有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有三,分於五百四十部。病中之時,遣子沖獻書於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野獸經過所留下的痕跡。漢.許慎〈說文解字序〉:「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宋.黃庭堅〈上大蒙籠〉詩:「苦竹參天大石門,虎迒兔蹊聊倚息。」
分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文理。漢.許慎〈說文解字序〉:「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
十玄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佛教華嚴宗的學說。華嚴宗認為一切的現象都互為條件,互相包含,是一個圓融自在的關係。因此立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二、因陀羅網境界門;三、祕密隱顯俱成門;四、微細相容安全門;五、十世隔異成門;六、諸藏純雜具德門;七、一多相容不同門;八、諸法相即自在門;九、唯心迴轉善成門;十、托事顯法生解門。以詮釋此理,謂之「十玄門」。華嚴一乘法界圖:「上十玄門並皆別異,若教義分齊,與此相應者,即是一乘圓教。」也稱為「十玄緣起」。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