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5.008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剛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剛正直爽。《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傳》:「灌夫為人剛直使酒,不好面諛。」《三國演義》第四○回:「公剛直太過,乃取禍之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彎。如:「直線」、「筆直」、「直徑」、「直挺挺」。
縱的、從上到下的。與「橫」相對。如:「直升飛機」、「直行書寫」。
公正無私、有理的。如:「直道」、「正直」、「是非曲直」、「理直氣壯」。
純樸無飾、坦白爽快的。如:「直爽」、「直話」、「直率」、「直性子」、「直來直往」。
不轉折、沒有阻隔的。如:「直通」、「直達車」。
呆板、僵硬。如:「兩眼發直」、「凍得我兩腿都直了!」
連續不斷的。如:「他一直對著我笑!」、「直到下課,我都還沒有看見他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強勁、堅強。與「柔」相對。[例]剛強、剛正、剛直
四面楚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高祖劉邦。他們二人,不僅在氣勢上可以說是旗鼓相等,勢均力敵、而各人也確實有他們各人的長處和優點。前者剛直,勇猛善戰,力能扛鼎;後者卻是個冷靜沉著工於計謀的人。   他們二人自從合力將秦消滅,中分天下以後,彼此間仍時有爭戰,干戈年年—因為他們的慾望,和想做皇帝的野心,並不因為現在有的地位而滿足。   這也就是歷史上所謂的「楚漢相爭」。   可是他們打來打去,進進退退的,戰爭一直持續了好幾年,終於誰也沒有把誰消滅掉。直到漢高祖五年的時候,劉邦的勢力,一天比一天強大;而項羽的兵力,卻日漸疲憊,同時又缺乏糧食。於是項羽乃和劉邦相...
穿鑿附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穿鑿附會」係由「穿鑿」及「附會」二語組合而成。 「穿鑿」一語見於《漢書.卷七二.王貢兩龔鮑傳.王吉》。王吉,字子陽,西漢時琅琊人,他不畏權勢,剛直不阿,忠君敢言。宣帝時王吉被任命為博士、諫大夫,他認為朝中所以綱紀混亂,缺少章法,是因為那些庸俗無卓見的官吏,治理人民沒有根據,任意穿鑿,各取所需,因此禮義敗壞,難以修復。 「附會」一語則見於《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列傳》。袁盎,字絲,西漢楚人。文帝時為郎中,以建言有名。在〈袁盎鼂錯列傳〉文末,太史公說:袁盎雖然不好學,可是他善於將古事融合時事,發表議論,並以仁愛之心為本體,常常徵引大義,慷慨激昂。 「附會」在此並無貶義,之後則指牽強湊合,遂有貶...
紛至沓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紛,眾多。沓,重覆。「紛至沓來」本意是用來形容事情接連不斷地到來。宋朝理學家朱熹在寫給何叔京的書信中指出,孟子以為「浩然之氣」是集義而養成。這種正大剛直的精神,要發自內心確實去實踐,不要預期成效,心裡不可以忘記,但也不可以助長。只要心性矜莊、嚴謹恭敬,平常確實去做,則雖然事物「紛至沓來」紛亂地到來,也無法擾亂智慧和想法!從此,形容事物紛紛不斷地到來的「紛至沓來」,就沿用至今。
殫精竭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使欄杆折毀,仍大聲地說出諫言。事過之後,有人要更換折斷的欄杆,成帝命人將其保留,用以表彰這位忠貞剛直的臣子。白居易藉此事讚美皇上有納諫之心,更明言臣子有直諫之務,故云:「賤臣得不有犯無隱,以副陛下納諫之旨乎?殫思極慮,以盡微臣獻言之道乎?」意指皇上既有納諫的心,為人臣者當然一定要竭盡心力地提供建言,不可有所隱瞞。後來「殫精竭慮」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竭盡精力與思慮。
額手稱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額手」指舉手齊額,原本是用以敬禮。唐.裴庭裕《東觀奏記.卷上》:「墀就敏中廳問其事,皞益不撓。墀以手加額於皞,賞其孤直。」指周墀賞識王皞的剛直,舉手至額,向王皞表示崇敬之意。《宋史.卷三三六.司馬光列傳》:「帝崩,赴闕臨,衛士望見,皆以手加額曰:『此司馬相公也。』」也是指司馬光受人敬重。皇帝駕崩後進宮弔唁,衛兵見到他都舉手至額,以表敬意。後來演變為感激之意,如《水滸傳》第四二回:「宋江以手加額稱謝道:『慚愧!原來是九天玄女娘娘傳受與我三卷《天書》,又救了我的性命!』」宋江舉手至額,表示對九天玄女的感謝,也有用來表示慶賀之意。《東周列國志》第三七回:「文公至絳,國人無不額手稱慶。百官朝賀,自不...
不苟言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隨便說笑。通常用來形容人一板一眼,嚴肅而不易親近。《清史稿.卷五○○.遺逸列傳一.朱之瑜》:「之瑜嚴毅剛直,動必以禮。平居不苟言笑。」《野叟曝言》第六四回:「木四姐端莊貞靜,不苟言笑,你怎說此話來?」
付之一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杜牧(西元803∼852),字牧之,號樊川,唐朝京兆人。個性剛直,詩風豪邁不羈,文章深奧曲折,多切中經世之務,在晚唐詩人中成就頗高,時人稱其為「小杜」,以別於杜甫。著有《樊川集》,代表作品有〈阿房宮賦〉、〈泊秦淮〉詩等。因生活在內憂外患的晚唐時期,心繫國事,抱有挽救危亡,以恢復唐王朝繁榮昌盛的理想。秦始皇時,認為咸陽城人口太多,秦宮太狹小,於是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勞力和金錢,在今陜西省長安縣西北建造了阿房宮,規模富麗堂皇,前所未有,是秦王朝最大的宮殿。而唐敬宗在繼位後,也廣造宮室,致使天怒人怨,所以他寫了這一篇〈阿房宮賦〉,以秦朝的濫用民力、奢逸亡國為例,借以諷喻當世。在六國被覆滅後,天下統一,...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