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5.009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剪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縫製衣服或切割紙張時,按照一定的尺寸或式樣剪開。明.劉基〈長相思.桃花開〉詞:「桃花開,李花開,小白長紅越女腮,春風巧剪裁。」
2.文學創作過程中,刪除繁蕪、留存精要的寫作技巧。清.趙翼《甌北詩話.卷一二.詩病》:「二聯中用四典,亦不見其重疊,此又剪裁之妙。」
剪裁標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指在紙張邊緣上劃的一行線,用以標示在裝訂成最終文件時,紙張將從此線切除。
(二)指在相片或圖片上劃的線,用以標示切割(選定)範圍以套入文件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用刀、剪等把紙或布割裂、剪開。[例]剪裁、裁布、裁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剪刀把東西截斷。如:「剪布」、「剪裁」、「剪髮」、「剪草」、「剪紙」、「剪指甲」。
吳下阿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阿蒙,指三國名將呂蒙。原習武略,後聽從孫權勸說,篤學不倦,幾年之後,學識英博。見《三國志.卷五四.吳書.呂蒙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後以吳下阿蒙比喻人學識淺陋。《晉書.卷一二七.慕容德載記》:「垂謂之曰:『汝器識長進,非復吳下阿蒙也。』」清.李漁《閒情偶寄.卷三.詞曲部.賓白》:「常有當儉不儉,因留餘幅以俟剪裁,遂不覺流為散漫者,自今觀之,皆吳下阿蒙手筆也。」
焦點團體訪談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選取引用句時,最好能呈現出挑選的對話動態。Wells(1974)提出「剪刀和分裝」技巧:將大量的資料剪裁、分類、拼圖的分析創作技巧。 肆、焦點團體的主持技術一、投射技術:透過特定刺激,喚醒參與人的個人想法、感受或意見。1.人格連結:主持人針對議題選出一張(組)影像,請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或感受。2.情境連結:主持人運用著重於情境的圖片刺激成員說出想法或感受。3.被限制的關係:主持人要求成員根據討論的議題,從眾多影像或比喻中選取個人認為最接近的一個。4.填充句:主持人在團體過程中呈現一組未完成的句子,邀請成員依序完成這些句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剪裁。《楚辭.屈原.離騷》:「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後漢書.卷八六.南蠻西南夷傳.南蠻傳》:「好五色衣服,製裁皆有尾形。」
寄人籬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寄人籬下」原是指寄居在別人屋下,不能自主。在《南齊書.卷四一.張融列傳》中被用來比喻作品因襲他人。內容記載南北朝時,南朝的齊國有個奇人叫張融,他身材五短、外貌醜陋,但卻精神飽滿,特立獨行,不拘小節。齊高帝非常喜歡他,常常接見他,說他這個人真是空前絕後。見他衣著破爛,還將自己的衣服重新剪裁後送給他,表示兩人的情誼。他的文章也是十分特殊,獨創一格,引起文壇相當大的震憾,並在〈門律自序〉這篇文章中闡述自己為文的觀點,強調盡信書不如無書,文章並沒有所謂的常體,文人要有自己的風格,不能「寄人籬下」,一味依託前人,守舊習而不改新,不能自創一格。但這句成語後多用其字面義,用以比喻寄居他人屋下生活,不能自立...
腳踏實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個「警枕」,好讓自己睡得不安穩而警醒。而司馬光對於書稿的要求更是嚴格,他先廣泛的收集資料,然後串連、剪裁,加以潤色,反覆修改,直到滿意為止。例如其中唐代部分的稿子,原有六百多卷,等到最後定稿時只剩下八十卷,可見其要求之精簡。等到編成後,全書共有二百九十四卷,全都用正楷工整地寫好,一筆不苟。這種認真踏實的治學態度,受到了當時人們的讚賞。宋神宗更為這本史書取名為《資治通鑑》,表示這部史書能作為歷代治亂興亡的借鏡。司馬光做事認真勤懇的態度,可以從這兒看出。所以有一次司馬光問他的好友邵雍,說:「你認為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邵雍便回答:「你是一個腳踏實地的人。」正是對於司馬光最貼切的讚美。後來「腳踏實地...
歷史研究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urces)不是報導者真正目擊事件而提出之報告;或許是和真正觀察者交談後,或閱讀觀察者之報告後再予以剪裁寫成,因此在資訊之傳遞歷程中難免會造成歪曲之現象,只學家只有在沒有主要史料可供採用時,才使用次要史料。次要之教育史料來源,是指和事件的真正目擊者或參予者探討之有關人士提出的報告。以研究觀點分析之,次要史料之價值是相當有限,因為當史料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時可能會發生錯誤,多數之歷史教科書與百科全書皆列為次要史料。透過次要史料,研究者可從中了解重要爭論之學理,並獲得該研究領域之完成作品,或藉由上存之問題與假設,促使研究者找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