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06.264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匠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職官名。周代設置,於葬禮中掌管百工之事,漢以後稱為「大匠」。《周禮.地官.鄉師》:「及葬執纛,以與匠師,御匶而治役。」漢.鄭玄.注:「匠師,事官之屬,其於司空若鄉師之於司徒也。鄉師主役,匠師主眾匠,共主葬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泛稱懷有技藝的人。如:「工匠」、「木匠」、「瓦匠」、「花匠」、「鐵匠」。
機巧、靈巧。如:「匠心獨運」。
有技巧但欠缺創造力的。如:「匠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導、傳授學問或技藝的人。如:「老師」、「教師」、「師徒」。
學習、效法。如:「師法」、「師事」、「師古」。
榜樣、表率。如:「萬世師表」、「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稱有專門技藝的人。如:「醫師」、「律師」、「理髮師」、「鋼琴師」。
對道士或僧尼的尊稱。如:「法師」、「禪師」。
軍隊的編制單位。或泛指軍隊。如:「師團」、「誓師北伐」、「班師回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以氂牛尾或雉尾為裝飾的大旗,古時多用在喪葬大事及顯貴人家。《周禮.地官司徒.鄉師》:「及葬,執纛以與匠師御柩而治役。」
師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稱有專門技藝的人。如:「木匠師父」、「拳術師父」。《儒林外史》第二五回:「這是五十兩定銀,鮑師父,你且收了,其餘的,領班子過去再付。」
薪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師生授受相傳不絕。參見「薪盡火傳」條。如:「當代青年,應負起中華文化千年薪傳之大業。」
捏麵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傅是新莊人黃文榮,在他幼年時,廟宇常請捏麵師傅為小孩捏玩偶,從而引起他的興趣,之後更靠著自己摸索成為匠師。黃文榮最驕傲的作品是1983年應鹿耳門聖母廟之邀製作的千里眼像,高6尺,可說是當時全臺灣最大的捏麵人,可惜因為麵粉保存不易,不久便發霉,現在只餘照片可茲見證。(同註2) 製作傳統捏麵人的材料有麵粉、糯米粉、糖與香蕉水。將麵粉與糯米粉以4:1的比例加水揉合,以熱水煮熟、揉搓,加入糖與香蕉水數滴後揉至適當硬度便大功告成。若要染色,則把麵團分塊,與色料揉勻即可。搭配竹籤、剪刀與梳子,便可變化出許多造型。(同註2)現在有些捏...
交趾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載,最晚在康熙年間臺灣已經盛行屋脊裝飾,由此推論明末清初規模較大的廟宇官府應該已有交趾陶裝飾,當時的匠師都是潮州工匠。由於交趾陶每隔二三十年就得重新塑造,市場需求量大,因此也有閩南人學藝、成為匠師。從題材與造形表現來看,臺灣的交趾陶技術傳承自廣東佛山的石灣陶,是目前學者普遍的共識。(註1)繼潮州工匠之後來臺工作的究竟是誰,並不清楚,雖然確定有泉州人從事這方面的工作,但他們都未留名。目前已知的有咸豐年間的蔡騰迎、日治初期的柯訓、柯仁來與洪坤福,而第一...
懸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傳統建築的裝飾物,常由匠師以泥塑、交趾陶或剪黏的作品,加在山尖或山花的頂端,因其圖形原以魚為主,故稱為「懸魚」。
糊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若遇到不順、不吉利的事情,便燒化紙糊的偶像求平安。舉例來說,若一戶人家在一年之中有三個人去世,便會請匠師糊紙棺材;久病祈求轉運,則請匠師製作紙人燒化。在寺廟慶典時,也會有信徒戴上紙製枷鎖,希望消災解厄。(註3) 白事糊紙一般來說,「白事」象徵有關陰間的事物,最常見的就是喪事。在喪儀中常可看到各種紙糊成的房屋、金庫、童男童女與日用家具,都是為了燒化給亡者,讓亡者在陰間的生活不虞匱乏。二次大戰以後項目漸漸洋化、現代化,近年更可以看到紙糊的名車、大樓或最...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