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4.097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南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流行於湖北恩施、湖南西北與四川東南地區的劇種。原名南戲,起源於荊河漢劇,有舞臺演出與圍鼓班子(坐唱)兩種形式。屬皮黃系統,唱法與漢劇相似。但小生不用尖嗓,花臉不用邊音。唱腔依行當分生、旦、淨、末、丑等類。以南路(二黃)、北路(西皮)、上路(川梆子)為主。常演劇目有搬金牌、琵琶記、白兔記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非常、十分、猛烈。如:「劇痛」、「劇烈」、「劇毒」、「劇寒」、「劇暑」。
戲。如:「話劇」、「劇情」、「喜劇」、「悲劇」、「劇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方位名。與「北」相對。如:「南方」、「南國」、「江南」、「南極」、「南美洲」、「坐北朝南」。
南無:佛教用語,合掌稽首,禮敬的意思。如:「南無阿彌陀佛」。(音讀為ㄋㄚˊㄇㄛˊ。)
梨園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大陸地區福建省南部及臺灣等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梨園戲為現存閩南語系中最古老的劇種,流行的區域除閩南之外,尚包括臺灣及南洋一帶,它的表演形式和音樂,都保存著很多古老風格。採用南管音樂做為主要曲調。曲調牌名有許多與南北曲相同,因而被認為是宋元南戲的遺音。梨園戲的角色原分生、旦、淨、末、丑、貼、外,故舊稱「七子班」,角色中以生旦為主。大約清代以前即已在泉州流行,大致上可分為「大梨園」與「小梨園」,前者以成人為主,後者以童伶為主。梨園戲的劇目,大梨園的上路和下南及小梨園,各有擅演的所謂「十八棚頭」,各具特色。即使是相同的劇目,三者在表演形態上,亦有所不同。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