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6.985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博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廣泛的學習。《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
2.學識豐富廣博。如:「博學之士」。《儒林外史》第四九回:「足見先生博學。」
博學多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問廣博,見識豐富。《淮南子.本經》:「故博學多聞,而不免於惑。」《晉書.卷八二.王隱傳》:「隱以儒素自守,不交勢援,博學多聞,受父遺業,西都舊事多所諳究。」也作「博學洽聞」。
博學鴻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問豐富、見識廣博的讀書人。明.林希元〈送虛江俞君擢廣東都閫序〉:「一百七十年來,博學鴻儒或間世而出,求其運籌決勝、攻城斬將如開國諸臣,何其希闊寂寥也。」《江南通志.卷首二之一》:「自古一代之興,必有博學鴻儒振起文運,闡發經史,潤色詞章,以備顧問著作之選。」
博學多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識廣博,才藝多方。《晉書.卷五二.列傳.郤詵》:「詵博學多才,瑰偉倜儻,不拘細行,州郡禮命並不應。」《三國演義》第二九回:「此人博學多才,事母至孝。」
博學鴻詞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博學鴻詞科為歷代帝王對優學之士,特別開科掄才而舉行之直接考試。據[清史稿校註‧選舉志]載:制科者,天子親詔以待異等之才。唐、宋設科最多,視為優選。清代科目取士,垂為定制。其特詔舉行者,曰博學鴻詞科、經濟特科、孝廉方正科。若經學,若巡幸召試,雖未設科,可附見也。……(康熙)十七年(1678),詔曰:「自古一代之興,必有博學鴻儒,備顧問著作之選;……凡有學行兼優、文詞卓越之人,不論已仕、未仕,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在外督、撫、布、按,各舉所知,朕親試錄用。其內、外各官,果有真知灼見,在內開送吏部,在外開報督、撫,代為題薦。」嗣膺薦人員至京,詔戶部月給廩餼。明年三月,召試體仁閣。凡百四十三人,...
博學宏辭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科舉考試制科。唐開元十九年開博學宏辭科,用來選拔學問淵博、文詞卓越的人。宋南渡後,亦設有此科。至清乾隆時,因避帝諱(乾隆名宏),改稱為「博學鴻辭科」。《文獻通考.卷三三.選舉考六》:「博學宏辭科:紹興三年立此科。凡十二題,制、誥、詔、表、露布、檄、箴、銘、記、贊、頌、序,於內雜出六題,分為三場,每場一古一今。試人先投所業三卷,朝廷降付學士院,考其能者召試。」也作「博學宏詞」、「博學宏詞科」。
博學洽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問廣博,見識豐富。《晉書.卷三九.荀顗傳》:「性至孝,總角知名,博學洽聞,理思周密。」也作「博學多聞」。
博學於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博學於文」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顧亭林(炎武)所提倡的一個為學要旨;主張讀書人為學應深入且廣泛地研讀經籍,探討現實生活中各方面的知識和道理,成為一個知識淵博,又有實踐能力的通達士人,而不應該只是空泛地探究所謂「性」、「心」、「理」、「氣」等玄冥哲思。
  顧炎武這個觀點是對宋明理學派的批判與糾正;顧氏鑑於理學末流趨於空疏,廢棄經籍,專憑智巧構築一些虛玄的觀念,不僅不切實際,甚至有離經叛道、違反道德之處,因而追溯儒家源始-孔孟思想,以孔孟的論點來批判理學的流弊。顧氏指出:孔子講學極少論及「性」、「天」、「命」等問題,而強調實際的知識和具體的德行,勉勵學生要「博學於文」、「好古敏求」。孟...
高才博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才能高超,學識淵博。《周書.卷七.宣帝紀》:「八日,州舉高才博學者為秀才。」也作「高才大學」、「高才碩學」。
博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出於秦太史令胡毋敬之手,是秦併吞六國後為統一文字所作的字書,保留通行的文字,而省改各地方的異文。字體為秦代小篆。漢.許慎〈說文解字序〉:「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