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06.250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危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潛藏的危險、禍害。晉.趙至〈與嵇茂齊書〉:「常恐風波潛駭,危機密發。」唐.劉言史〈觀繩伎〉詩:「危機險勢無不有,倒挂纖腰學垂柳。」
2.生死成敗的緊要關頭。如:「經濟危機」。
危機四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到處隱藏著危險。如:「戰場上雖危機四伏,但將士們仍無所畏懼,勇往直前。」清.徐珂《清稗類鈔.迷信類.宣統年號之讖》:「今之天下,危機四伏,窺竊神器者,所在皆有。」
危機意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人對危險的事物具有預防的心理。如:「民眾休閒娛樂時,要有危機意識,避免涉足不良場所。」
中年危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年危機係指個人到了中年期時,由於檢討及重估過去的生活而導致的一種人格和心理的困擾,造成心理調適上的危機,一般出現於四十幾歲間。中年危機一詞,係美國人格心理學家高德(R. Gould)及李文遜(D.J. Levinson)所提出。高德曾於一九七○年間以美國加州南部地區的居民進行橫斷研究;同一時間,李文遜也以美國東北部地區的居民為樣本,進行晤談。二者的研究樣本,大致為介於中年轉換期(約四十歲至四十五歲)的男人。兩個研究均指出中年危機的廣泛存在。此一名詞後來為其他書籍、雜誌等所引用,而逐漸廣為一般人所熟知。目前其已被廣泛應用到解釋中年期在自我知覺、親密關係,以及身體和工作上的改變。
...
自我認定危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我認定危機是艾立克遜(E.H. Erickson)心理社會發展論的第五個發展階段,約從十二歲至二十歲,相當於佛洛依德(S. Freud)的性徵期,也相當於發展心理學中的青春期。
  艾利克森創立的心理社會發展論認為,人的一生都受到社會的、生理的、心理的交互作用所影響,亦即個體的能力會和漸漸擴大的生活空間相配合。人能夠不斷地使自我發展;自我使個體適應環境,而且是自我意識和認同的泉源。他認為人格發展可分為八個階段,是一連串的自我危機。每次危機若得以順利解決,代表著前一階段到下一階段的轉變,也代表積極的適應,能使自我的力量增強。若不能順利解決危機,則不利自我的正向發展,而且會減弱自我...
潛在危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存在而尚未顯現出來的危險。如:「這條路因施工不良,處處有潛在危機,請務必小心行駛。」
古巴危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元一九六二年,古巴允許蘇聯在其國內建立飛彈基地,使美國東南各州全籠罩在飛彈射程範圍之內,稱為「古巴危機」。美總統甘迺迪為保持領土安全,乃封鎖古巴,並聲言摧毀古巴。最後蘇聯終屈服而拆除飛彈基地。
環境危機時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如果把地球的歷史濃縮為一日的24小時,則人類是在23時57分左右才出現於地球上。不到多久,人類以其「人定勝天」的精神把地球搞得滿目瘡痍,幾乎是自敲喪鐘。因此環境警覺或危機時鐘的概念乃因此而起,而和此意義相近的另一種時鐘—世界末日中,也已多年來每年調鐘一次。此鐘原來是由位於美國芝加哥市的核能協會根據核子武器競賽的嚴重性來調世界末日的時間。美蘇核武競賽激烈時,時間多次接近午夜12時,象徵餘時無多。1989年後美蘇核武競賽漸趨緩和,於是當年首次將全球環境污染取代核武競賽做為世界朝向末日的時間指標。
  環境警覺時鐘由美國地球日組織所創,定期撥鐘,台灣地球日工作室則於1990年為台灣的環...
危機處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危機指個人、家庭、社區、學校、公司、國家或國際社會,突然面臨可能招致嚴重後果的險境或困境,如發生綁票、車禍、生病、自殺、強暴、婚外情、不慎懷孕、家庭暴力、親人死亡、暴動、罷工、火災、天災或戰爭等事件,可能破壞相關人員或機構的日常生活秩序,並造成人員、物資或財產的損失。
  當危機發生時,當事人如果沒有準備或準備不足,危機情境會顯得更混亂、艱困或危險;反之,事前如果已有預防計畫,且曾演練過,事發時依計畫審慎處理,可以減輕不利的後果。
  不同類型或特性的危機,所需要的處理計畫有別,完整的計畫通常包括:(1)擬定處理危機的總目標與具體目標;(2)具體評估處理危機需要的與可用...
能源危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能源短缺所造成的危機。如:「中東國家一旦減少石油產量,立刻引發世界性的能源危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