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66.781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同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同願望。如:「保持環境清潔是全民所同願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樣的,沒有差異。如:「同等」、「相同」、「大同小異」、「志同道合」。
跟…一樣。如:「同上」、「同前」、「如同」、「情同手足」。
一起。如:「同學」、「同伴」、「同事」、「共同」、「同甘共苦」。
聯合、聚在一起。如:「會同」、「夥同」。
和、與、跟。如:「我同你一道去。」
贊成。如:「同意」、「贊同」。
和諧、和平。如:「世界大同」。
契約。如:「合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志向、期望。如:「心願」、「願望」、「志願」、「如願以償」。
祝福、希望。如:「但願」、「願你長命百歲。」
甘心、樂意。如:「願意」、「心甘情願」。
願景領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式,結合大部份成員對學校未來發展的期待與欲實現的理想景象,化願景為具體可行的文字陳述,建構出學校的共同願景。共享願景:學校願景建構後,應利用公開的場合宣揚學校願景的理念,並透過激勵與關懷的方式,凝聚全體成員的共識及對願景的認同,讓學校的共同願景能夠轉化成為個人的願景與共享的願景。實踐願景:學校應該透過目標的訂定、策略的規劃與行動的執行,讓全體成員齊心協力為達成學校共享願景而真心付出、積極投入,化理想為實際的行動與實踐,逐步朝向達成願景的目標而努力。...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依據教育部《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內容,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共同特徵如下(教育部,2010):共同願景、價值與目標:迫切提升教師專業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幫助學生學習。在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中,首先必須建立共同的願景,並凝聚組織成員的共識,讓大家有共同的信念及態度,才能使組織有效運作,並且對症下藥。協同合作:聚焦於學習: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基本結構,就是擁有「共同目的合作團隊」。合作的過程才是重點,透過社群中教師們的共同合作與努力,才能聚焦在提供優質教學、協助學生提升知識的目標上。共同探究學習:組織內的教師可以透過組織成員的...
民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家主權屬於全國人民,施政以民意為準則,人民得依法選舉代表,以控制國家政策的政治體制。[例]追求民主是許多國家人民的共同願望。
催化領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並引導部屬自己解決問題,不斷促進教師專業成長;4.將教師教學活動與學校目標緊密結合,確保達成學校共同願景。目前國內正積極推動學校本位課程,「課程領導」(curriculum leadership)已取代教學領導而成為新的學校領導理念。課程領導與教學領導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前者重於校長採用催化領導策略,後者強調校長專業的介入跟主導。在發現學校本位課程過程之中,校長宜掌握催化領導的要點,讓全體教師發揮集體創新的力量,建構具有特色的校本課程。 中英文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催化領導英文關鍵字:facilitative leaders...
學習型組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根深在我們心中,影響我們如何了解世界,如何採取行動的許多假設和成見、或是圖象、印象。(4) 建立共同願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凝聚共識的願景,有了衷心渴望實現的目標,全體會努力學習,不是他們被要求如此做,而是因為他們衷心想要如此做。(5) 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在現代組織中,強調團隊學習的重要,需要先從「深度對話」開始,在團體中讓想法自由的交流,以發現比自我更有深入的見解。 參考書目註1:屏師國教所研究會主編,《教育名詞彙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2五版),頁212...
國立基隆海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注重人文關懷,同仁間尊重友善,融通和諧,建立溫馨校園,進而提升品質,追求卓越。校務多元參與,凝聚共同願景 校務力求多元參與,集思廣益,學校的重要決策,能讓老師、家長、社區人士、學者專家、學生代表共同參與,經溝通協調形成共識,以凝聚共同願景。觀念創新發展,行動具體務實 參與各項議題討論與決策(如海洋教育),積極推動相關教育政策與理念(如實用技能班設立、國際教育旅行),具體實現個人教育觀,傳達個人觀念創新。 教育目標傳授海事及水產業之生產、服務及經營...
臺灣新美術運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在日治時代,因受日本文化殖民政策影響,有一批年輕的美術家在追求臺灣意識及民族平等的共同願望下,所展開的美術運動。也由於美術不若文學敏感,因此美術家得以活躍的參與「帝展」、「臺展」、「臺陽展」、「府展」,為臺灣的近代美術開創一個新的局面。昭和九年(西元1934年),由李梅樹與陳澄波、陳清汾、顏水龍、廖繼春、楊三郎、李石樵、立石鐵臣等八人,在臺北成立「臺陽美術協會」,正是此運動的新里程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