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00.00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吐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消化道內出血,而嘔吐出來的現象。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醫診脈云:『腸斷矣!』因爾便吐血,數日而亡。」《三國演義》第三一回:「且說袁紹自舊歲感冒吐血症候,今方稍愈,商議欲攻許都。」
2.形容非常激動、生氣。如:「一想起他說的那些話,就讓人吐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由胃逆出。如:「吐血」、「嘔吐」、「上吐下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血液:動物體內的紅色體液。由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血漿所組成。
表同一祖先的。如:「血統」、「血親」、「血緣」。
勞力、精神。如:「心血」、「血汗」、「血本無歸」。
剛強、強烈。如:「血性」、「血氣方剛」。
紅色。如:「血紅」、「血色」。
血盆大口:形容嘴大。如:「她那血盆大口,看了真嚇人!」
血口噴人:以惡言或不實的言語害人、侮辱人。如:「你說話要有根據,不要血口噴人!」
弄假成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要追殺,關羽、魏延、黃忠三將殺出,周瑜手足無措,諸葛亮又叫人喊: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吐血。所以弄假成真,只是孔明所用的破題法,技巧在於過程中他不斷的使用陽謀化解周瑜的暗箭,最後還藉著這件事氣的周瑜吐血
努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因用力過度,導致內部受傷。如:「他搬石塊努著了,直吐血。」
因用力過度,導致內部受傷。如:「他搬石塊努著了,直吐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鼻子出血稱為「衄」,後泛指出血。如:「鼻衄」、「耳衄」。漢.張機《傷寒論.卷一.辨脈法》:「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三上.百病主治藥.吐血衄血》:「口鼻併出曰腦衄,九竅俱出曰大衄。」也稱為「衄血」。
暈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昏倒。《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六:「不想二十六日,忽然暈倒不醒,為此星夜趕來報知。」《紅樓夢》第九七回:「話說黛玉到瀟湘館門口,紫鵑說了一句話,更動了心,一時吐血出來,幾乎暈倒。」
症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疾病的狀態。《三國演義》第三一回:「且說袁紹自舊歲感冒吐血症候,今方稍愈。」也作「癥候」、「證候」。
嘔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吐血。《後漢書.卷七○.孔融傳》:「日磾深自恨,遂嘔血而斃。」《三國演義》第五二回:「見今面色羸瘦,氣喘嘔血,不過半年,其人必死。」
復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再度發生。《三國演義》第三二回:「袁紹聞袁尚敗回,又受了一驚,舊病復發,吐血數斗,昏倒在地。」《初刻拍案驚奇》卷五:「到任不久,舊性復發,把老李之言,丟過一邊。」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